01
这几周昆明气温骤降,家庭会议讨论后,一致决定出门躲避。于是请假、订酒店、做攻略......一辆小破车,载着全家向地处热带的西双版纳进发。
有了女儿果冻,旅行不再是想走就走,这个小拖油瓶,耗费了行李箱大部分空间。要考虑她吃什么、穿什么、生活改变能否适应、突然生病怎么办、如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影响他人等等问题。
版纳有个“世界顶级民族秀”——傣秀,它的剧场就是为这场表演而设计的,剧场虽然不大,但表演中声光影的运用,堪比奥运会开幕。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剧院的设计师,正是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Mark Fisher。
这样高水准的表演,我们肯定不能错过啊。于是,果冻又成为一个大麻烦。
一个小屁孩,哪里能看懂剧情?要在剧场哭闹影响演出如何是好?还有果冻会不会被音响吓到?
硬着头皮,我们还是把果冻带进了剧场。万万没想到,果冻竟然看得无比投入。不但随着音乐来回摇摆,目光还会准确落在舞台焦点,大家鼓掌,她也跟着鼓掌。舞台情绪舒缓时,果冻还流露出轻松的神情,冲我们微笑。
一场秀75分钟,果冻专注的欣赏了45分钟,在剧情变得黑暗时刻,终因坐不住而退场。这样的表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02
为什么女儿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对她看不懂的东西不耐烦,甚至哭闹?为什么她可以专注这么长时间而不溜号,甚至表现的很愉快?
核聚老师对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意义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
学习学前教育、学习儿童心理学,最直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恢复自己的天性,进而激发自己强大的潜能,顺便正常化(是的,相对于自己生命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许多人都是不正常的)。对儿童心理认识的足够深刻,会帮助我们深刻的洞察自己的心智和认知过程,于是,我们终会发现,与我们能做到的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而已。
或许女儿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了传说中的“心流”。
- 专注眼前。一场女儿从没见过的场景,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黑压压的人群,不断变换的色彩,或舒缓或高昂的音乐,奇装异服的演员,都是她从来没见过的,自然让她变得专注。
- 目标明确。果冻要弄懂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人在干嘛?为什么能从高空降落?屏幕为何产生了不同的颜色?水柱是从哪里喷出来的?儿童有两个深刻而简单的动机:强烈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强烈希望自己变得强大。
- 即时反馈。一旦女儿疑惑的望向我们,马上就会得到解答。这个叔叔是从高空用绳索溜下来的,那个姐姐是从舞台中央升起来的。虽然我并不确定她是否听懂,但她的内心一定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获得了秩序感。
- 全神贯注,屏蔽了其他琐事。1岁孩童,能让她烦恼的,或许也就是饿了或者困了的生理需求。所以为什么孩子更容易专注某件事情,或许就是能让他们分心的事实在太少了。
- 进入忘我境界。果冻沉浸在光影世界里,忘记了哭闹。而我, 一边顾忌果冻的反应,一边筹划要早点离场开车,观赏这场秀的愉悦,恐怕远没有女儿感受的多。
03
自从知道了“心流”这个概念,我就总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体验过。直到观察了女儿对傣秀的反应,我才忽然意识到,我不可能没有这种经历,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时刻拥有过心流的幸福体验。比如完成酣畅淋漓的一场球赛,解开一道数学难题,打赢一场电子游戏......
只不过我们忘记了这样的感觉,忘记了我们是如何做到,并且觉得它很难再复制、重现。
越长大,我们知道的越多,感受能力也越强,副作用就是越焦虑,越苦恼。尤其是当我们以他人(父母、领导、爱人、朋友)的奖励作为自己的目标时,自我就被操纵和控制了(大多数奖励的动机,都是为了控制你)。我们变得不幸福。
《心流》作者米哈里给出的药方是——找到一个能长久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动,拒绝外部奖励,建立自我满足目标的自我(像巴菲特“内部记分卡”一样),并且努力追随它。他说:
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
而实现忘我的路径,就是心流。
下一次,当各种“信息”再次困扰我,让我变得烦躁、焦虑时,我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女儿是如何欣赏傣秀的:
- 控制自己的意志,关闭其他信息通道,只专注于眼前需要做的事。
- 把大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让自己的能力与挑战匹配。
- 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及时自我奖励,获得内心秩序。
- 像孩子一样任性,懂得及时放下,不以他人的奖励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 寻找下一个更锻炼自己,更复杂的挑战。
跟着女儿学习,或许我能更早实现人生的小目标呢!
图片来自傣秀官网:http://www.daishow.cn/webpage/ch/cms/index/abou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