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下)章 白马之盟:用鲜血浇灌的“潜规则”

在上一章,咱们的主角刘邦,用他那无与伦比的政治手腕,和毫不留情的帝王心术,成功地,将韩信和彭越这两位,曾经为他打下半壁江山的“国士无双”,送上了黄泉路。

一位,喋血钟室,身死族灭。一位,被剁成肉酱,分发全国,成为了诸侯王餐桌上,一道,令人作呕的“政治名菜”。

这道“名菜”的菜名,应该叫“君王的警告”。它,用最原始、最血腥的方式,向所有还活着的功臣们,传递了一个冰冷的信息:这,就是你们的,明天。

现在,那张,由刘邦亲手拟定的“死亡名单”上,只剩下了,最后两个,显赫的名字。

一个是,淮南王,英布。那个,在战场上,勇猛仅次于项羽的,绝世猛将。另一个,是燕王,卢绾。那个,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总角之交。

一个,是他最锋利的“”。 一个,是他最信任的“”。

当“猜忌”的毒药,开始,在帝国的血管里,疯狂蔓延时,他们,又将迎来,怎样凄凉的,结局? 而刘邦,这位,伟大的开国之君,在亲手,剪除了所有的羽翼之后,他又将,如何,面对自己,那不可避免的,生命的黄昏?

欢迎来到第二十三章,一个关于,终结的故事。

第一幕:一顶“绿帽子”引发的叛乱

我们先说,淮南王,英布。当那罐,散发着诡异香气的“彭越肉酱”,送到他面前时,史书记载,英布,“大恐,阴聚兵,候汉有变”。

他,吓坏了。他,开始,偷偷地,招兵买马,像一个,受惊的刺猬,竖起了身上,所有的尖刺。

他,不想反。但是,他,必须,做好反的准备。

这,就是,恐怖政治的,恶性循环。当最高统治者,开始用“猜忌”和“屠杀”,来维护稳定时,他,恰恰,会把那些,本来,还心存幻想的“忠臣”,活活地,逼成,真正的“叛臣”。

而压垮英布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是如此的,突然,也如此的,狗血。

英布,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妾。这个小妾,生了病,就去,找医生看病。而这个医生的家,恰好,就在英布的相国家隔壁。一来二去,小妾,去医生家的次数,多了点。

于是,流言,就开始了。有人,跟英布打小报告,说:“大王,您那个小妾,好像,跟相国大人,关系不一般啊……”

英布,本来,就因为彭越的事情,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无处发泄。现在,一听,自己,可能,还被戴了顶“绿帽子”,当场就炸了。 他,立刻,就要把这个相国,给抓起来,审问。

这个相国,一听,大王要抓自己,也吓坏了。他,知道英布的脾气,这要是被抓进去,十有八九,是活不成了。于是,他,连夜,就从淮南,跑路了。他,一路,跑到了长安,跑进了皇宫。

他,对刘邦,告了一状。告的什么呢?说:“陛下!英布,要谋反了!

一个,桃色绯闻,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风暴。历史的走向,有时候,就是这么的,荒诞不经。它,往往,不是由那些,宏大的叙事所决定的,而是,由一些,最卑微、最狗血的,人性弱点所推动的。

刘邦,接到了这份“举报信”。 他,立刻,派人,去核查。 结果发现,英布,果然,已经,把他那个倒霉的相国,给满门抄斩了。

刘邦,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而英布,也知道,自己,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他,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汉朝派来的使者,扯起了反旗。

淮南王,英布,这个,曾经跟随项羽,后来又归顺刘邦的,一代猛将,终于,也,反了。

消息传到长安。刘邦,正在生病。他,在白登之围后,身体,就一直不好。他,一听,连英布,这个最能打的家伙,都反了。他,气得,从病床上,跳了起来,说:“这个臭小子!他,不该反的!现在,天下,还有谁,能替我去,平定他?”

他,本想,派太子刘盈去。但,吕后,和太子,都觉得,太子,太年轻,威望不够,压不住军中那些,骄兵悍将。

最终,刘邦,只能,再一次,拖着他那,病弱的身体,披上沉重的铠甲。御驾亲征

第二幕:一场“预言”中的胜利

公元前196年,十月。 刘邦,率领着汉军主力,与英布的叛军,在蕲西,相遇。

这是,刘邦,一生中,最后一次,亲临战场。也是,汉初,那些,开国猛将们,最后的,一次,集体亮相。

两军,列开阵势。刘邦,远远地,望着对面,英布那,军容严整的,军队。他的脸上,不仅,没有丝毫的紧张,反而,露出了一丝,轻蔑的微笑。

他对身边的人说:“那家伙,摆的那个阵法,是项羽最喜欢用的‘一字长蛇阵’。他,只学到了项羽的皮毛,却,没有项羽的命啊。” “我,今天,破他,易如反掌!”

说完,他,下令,汉军,也摆开,与楚军,完全相同的阵势。然后,用,最精锐的中军,直接,攻击,对方,最薄弱的两翼。

这,是刘邦,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最高光的时刻。他,虽然,在战略上,屡屡被项羽吊打。但,在与项羽,长达数年的“互相折磨”中,他,也早已,将项羽的所有战术,都研究得,滚瓜烂熟。他,最懂,如何,去战胜一个“项羽式”的敌人。而英布,恰恰,就是那个,最拙劣的“模仿者”。

战斗,打响了。果然,如刘邦所料。英布的军队,虽然勇猛,但战术呆板,很快,就被汉军,冲得七零八落。

英布,大败。

就在,汉军,追击叛军的时候。一支,不知道从哪里射来的,冷箭,不偏不倚,正中,刘邦的胸膛。“中流矢”。

刘邦,当场,就感觉,一阵天旋地转,剧痛,传遍全身。他,知道,自己,受了重伤。

但是,他,不能倒下。他,如果倒下,军心,必乱。

他,强忍着剧痛,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喊道:“狗日的!射中了我的脚趾头!” 他,用一个,粗俗的谎言,稳住了,即将动摇的军心。

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仅,要在顺境时,能指点江山;更要,在逆境时,能用自己的意志,去稳定军心。刘邦,用他那,近乎“无赖”的表演,再次,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领袖,最强大的,心理素质。

英布,兵败如山倒。他,带着残兵,一路,向南逃窜,想去投奔,他的盟友——长沙王吴芮。

然而,他,不知道。他,所谓的“盟友”,早已,接到了,来自长安的,一封密信。

当他,逃到番阳(今江西鄱阳)时,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酒宴,而是,冰冷的,刀剑。

长沙王,派人,将他,诱杀在一个,普通的,农舍之中。

一代猛将,英布,就此,陨落。

第三幕:一个“发小”的末路

解决了英布这个“心腹大患”之后。 刘邦,拖着他那,箭伤日益加重的身体,班师回朝。

现在,“死亡名单”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异姓王的名字了。 这个人,最特殊。 他,不是猛将,不是谋臣。 他,是,燕王,卢绾。是,刘邦,那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

卢绾,的叛变,是所有叛乱中,最令人,唏嘘,也最令人,深思的。

他,没有野心,也没有,反叛的实力。他的“反”,完全,是,被逼的。

当初,陈豨,在北方叛乱时。刘邦,派卢绾,去协助平叛。卢绾手下的一个将军,张胜,出使匈奴。结果,被陈豨的老部下,给策反了。

策反的理由,非常简单,也非常有说服力:“你们燕国,之所以,还能存在。就是因为,外面,还有陈豨这些叛军,没有被消灭。一旦,我们,这些叛军,都被消灭了,那,下一个,被皇帝,给‘优化’掉的,就是你们燕王卢绾了。” “燕、赵,都是汉朝的大国,不是姓刘的,根本,立不住脚。” “所以,你,应该,暗中,帮助我们,让我们的叛乱,持续下去。这样,燕国,才能,长久地,安全。”

张胜,觉得,太有道理了。于是,他,开始,在暗中,勾结匈奴,阻挠平叛。

卢绾,发现后,大怒,就要杀了张胜。张胜,将这番“唇亡齿寒”的道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卢绾。

卢绾,听完,沉默了。他,想起了,韩信的下场。想起了,彭越,那罐,令人作呕的肉酱。

恐惧,像一条毒蛇,瞬间,就攫住了他的心。

他,也开始,玩起了“无间道”。 他,表面上,依然,在为汉朝,攻打叛军。 但,暗地里,却派人,和陈豨、匈奴,保持着,微妙的联系。

这,就是,“猜疑链”的可怕之处。当信任,一旦崩塌,它,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每一个人。最终,让所有,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都变成了,互相猜忌的,敌人。卢绾的悲剧,是整个汉初,功臣悲剧的,一个缩影。

最终,陈豨,兵败。卢绾,勾结匈奴的事情,也败露了。

刘邦,召他,回京。卢绾,称病不去。他,害怕。他,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他,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刘邦,能念及,他们,儿时的情分。又或者,希望,刘邦,能早点,病死。

但,他,等来的,是,樊哙,率领的,平叛大军。

卢绾,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

他,带着他的家人、部曲,数千人,逃离了燕国,一路向北,投奔了,那个,他,曾经,也无比鄙视的,匈奴。

卢绾的叛逃,是所有“功臣清洗”事件中,最令人,悲伤的一幕。他,不是死于,自己的野心,而是,死于,帝国的“系统性风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绝对的,集权体制之下,没有任何,私人情谊,可以,凌驾于,皇权的猜忌之上。哪怕,你是,皇帝的,发小。

据说,卢绾,在草原上,一直,活到孝文帝时期。他,日夜,思念着故乡。他,至死,都希望能,回到长安,再见一次,他那,儿时的玩伴。但,这个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他,最终,客死他乡。

第四幕:“白马”的盟誓与“皇帝”的黄昏

清除了,所有的,异姓王之后。刘邦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他,胸口的那支箭伤,反复发作,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做了两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差点,杀了樊哙。吕后,在他病重的时候,在他耳边,吹风,说:“樊哙,是我的妹夫,但他,跟戚夫人(刘邦的宠妃)那边的关系,太好了。等我死了,他,一定会,帮助戚夫人的儿子如意,来抢我们家盈儿的太子之位。这个人,必须,除掉!”

病危中的刘邦,竟然,同意了。他,派陈平,前去,将正在前线作战的樊哙,就地正法。

陈平,又一次,展现了他“政治老油条”的智慧。 他,不敢,真的杀了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是帝国的顶级功臣。他,要是杀了樊哙,等刘邦一死,吕后,肯定,饶不了他。 但他,又不敢,违抗圣旨。

于是,他,只是,将樊哙,用囚车,押送回京。在路上,慢慢地,走。果然,走到半路,就传来了,刘邦驾崩的消息。他,立刻,释放了樊哙,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樊哙。

陈平,用他的行动,为所有,在“高层斗争”中求生的职场人,上了一课:当两个老板,让你,去做一件,会得罪另一个老板的事情时,你最好的选择,就是,拖。拖,到,局势明朗,再做决定。

第二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刘邦,召集了所有,刘氏的宗亲、诸侯王和大臣们。在太庙里,举行了一场,极其庄严的,盟誓仪式。

他们,杀了一匹白马。用马的血,涂在嘴唇上。(歃血为盟)然后,对着天地、祖宗,立下了一个,神圣的誓言。

这个誓言,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誓词,被,刻在了铁券之上,藏在了宗庙之中。誓词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但,却,重如泰山: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如果,有不是我们老刘家的人,也敢称王,那,全天下的人,都可以,也应该,联合起来,消灭他!

这,是,刘邦,留给他子孙后代,最宝贵的,一份“政治遗产”。他,用一场,神圣的宗教仪式,将他,用屠刀和鲜血,建立起来的“潜规则”,变成了一条,不容置疑的“天条”。他,用这种方式,试图,从法理上,和思想上,彻底,杜绝,异姓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垂死的帝王,对他那,还不稳固的,家族江山,最深沉的,一次,守护。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 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与世长辞。 享年,六十二岁。

他,死了。这个,曾经的,泗水亭长。这个,曾经的,沛县“老赖”。 这个,曾经,在鸿门宴上,卑躬屈膝的“汉王”。 这个,最终,一手,开创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布衣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争议、光荣和不堪。他,好色、无赖、反复无常。但,他,也,豁达、坚韧、知人善任。

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他,更像一个,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那种,能力一般,但,总能把一帮牛人,团结在一起的,“大哥式”的领导。

他,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最终,不取决于,他个人,有多么完美;而取决于,他,是否能,将一群,不完美的人,凝聚成一个,完美的,团队。

第五幕:帝国的“女主人”

刘邦,死了。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但是,有一个人,没有哭。她,就是,皇后,吕雉。

史书记载,吕后,在得知刘邦死讯后,“秘不发丧”,整整四天,都没有,公布皇帝的死讯。

她,在干什么?

她,在和她的心腹,审食其,密谋。她,想,趁着国丧,将朝中所有,她不喜欢的,那些,开国功臣——如陈平、周勃等人,全都,一网打尽。

这个女人的狠毒,和政治野心,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幸运的是,她身边,有一个,还算清醒的人。一个叫郦商的将军,看出了她的意图。他,找到了审食其,说:“你,疯了吗?现在,天下未定,诸侯虎视眈眈。你们,要是杀了这些功臣,他们手下的军队,立刻就会反叛!到时候,天下,必将大乱!”

审食其,将这番话,告诉了吕后。吕后,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在第五天,她,才,正式,为刘邦,发丧。然后,拥立,她那,年仅十七岁,性格仁弱的儿子——刘盈,登上了皇位。 是为,汉惠帝。

一个,英雄辈出的,男人时代,结束了。一个,由女人,在幕后,操纵着帝国权柄的,恐怖时代,即将来临。

刘邦,以为,他,用“白马之盟”,为他的刘氏江山,上了一道,万无一失的保险。 但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 最终,几乎,颠覆了他整个帝国的,不是那些,异姓的诸侯王。 而是,他自己的,老婆。

历史,就是这么的,充满了,讽刺。而关于,吕后,这位,铁腕“女皇”的故事。 我们,再,慢慢地,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