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开学见闻录

北京师范大学开学见闻录

作者:王晓莲

我在学校门口

时值初秋,我踏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恰逢新生报到日,次日则是老生返校之时。良俭村冯学德和冯秀英之小外孙、左溪村王庆云和冯志兰的孙子、我的侄儿有幸在此求学,今日特意作我的向导,带我遍览校园每一个角落。从南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庄重典雅的图书馆,其崭新的外围以及洋气的玻璃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学府的百年沧桑。那些安静的阅览室里,孕育着多少改变世界的梦想。北师大人不尚空谈,却以实实在在的学术贡献践行着“为生民立命”的誓言。从教育扶贫到心理援助,从基础教育研究到教师培训,这座学府始终站在服务国家教育的第一线。走在图书馆前面的林荫道,仿佛走进了一部厚重的中国教育史。阳光透过参天古树的枝叶,在青石小径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如这所百年学府留给中国教育的印记——明亮而温暖,深远而绵长。

一、新生老生交汇时:校园里的生机与传承

广场上,拖着拉杆箱的新生们脸上带着些许忐忑与期待,父母们关切的目光始终不离左右。而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早到的老生们已沉浸在书海中,那份专注与从容,与新生们的忙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这学习氛围是真好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长椅,不仅为学子提供了休憩之所,更成为北师大人文关怀的具象体现。

"北师大校园内共有休息长椅380余张,分布在各个角落,这是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引自北师大官网《校园环境建设报告》)

二、饮食起居见真情:现代化设施中的人文关怀

侄儿带我参观校园食堂时,我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惊叹。整栋餐饮大楼24小时错时开放,各式菜肴琳琅满目。今天因为开学,食堂里坐满了学生和家长,但秩序井然。我看到许多家长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孩子在北师大的第一餐。

宿舍区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每间宿舍都窗明几净,空调、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楼管阿姨热情地帮着新生安置行李,让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据侄儿介绍,学校在每年暑假期间对宿舍和教室都要进行翻新改造,为的就是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运动场上显活力: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的实践

走到体育场,开学典礼的场地已经布置妥当。而在旁边的运动场上,篮球、网球、足球场地都活跃着学生们的身影。呐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更令人惊喜的是,音乐楼里传来悠扬的琴声,舞蹈室内可见曼妙的身影,艺术与体育在这里完美交融。

这种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是北师大一贯的办学传统。早在建校初期,学校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如今,学校拥有各类学生社团200余个,为学子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平台。

四、便捷生活展新貌:现代化校园的智能图景

最让我惊叹的是校园里的快递服务。数十个智能快递柜和快递服务站遍布校园,学生们取件井然有序。侄儿笑着说:"现在我们都说是'一座被快递柜守护的校园'。"这种便捷的服务,不仅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更展现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据了解,北师大是北京市高校中首个实现智能快递全覆盖的学校。"通过智能化物流系统,我们力求为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引自《北师大后勤改革白皮书》)

五、历史与现代交融:大师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漫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鲁迅先生的雕像屹立在文学院前,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曾经执教的土地。1920年至1926年间,鲁迅在这里任教,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在北师大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远处,三五学子正捧着书本匆匆走过,他们的眼中有着这个时代少有的澄澈与专注。

      "北师大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灯塔。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传承先生们的精神。"侄儿说,教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的前进方向。

在李大钊广场,我看到新生们正在聆听学姐讲解先辈的事迹。李大钊先生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之一)任教。他宣传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如今,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学子。

钱玄同、黎锦熙等学术大师都曾在此执教鞭,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纪元。他们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这所大学。

六、开学典礼预热: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

体育场上,开学典礼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红色的主席台,整齐的座椅,处处彰显着庄重与热烈。工作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检查,确保开学典礼圆满成功。

我想起侄儿去年参加开学典礼时的情景。他说,当听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时,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这句话出自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承载了诸多师者的理想与追求,凝聚了北师大人对师范精神的深刻理解。这句话至今仍然是中国教育界的旗帜,激励教师“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兼具学识与德行的教育者,推动教育事业与社会文明的进步。

七、现代化办学理念: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在北师大校史馆,我看到了学校发展的辉煌历程。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今天的研究型大学,北师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近年来,学校提出了"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办学思路。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未来设计等新兴学科,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北师大要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引自北师大校长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八、人文关怀暖人心:细节处的真情流露

在参观过程中,许多细节让我感动。在每个路口,都有志愿者为新生指路;在宿舍区,学校准备了免费的搬运工具;在食堂,特意设置了家长休息区。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学校的人文关怀。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北师大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九、书香满园:学术氛围的当代传承

图书馆里,虽然还未正式开学,但已经有不少学生在埋头苦读。现代化的阅览室,丰富的藏书,便捷的电子资源,为学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北师大图书馆藏书400余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00余个,是全国高校中文献资源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我们不仅要建设物理意义上的图书馆,更要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引自《北师大图书馆发展规划》)

十、展望未来:新时代师范教育的使命担当

离开校园时,夕阳西下,整个校园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看着身边匆匆走过的学子,我想起了北师大人的共同信念——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师大继续肩负着培养"四有"好老师的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正如校歌所唱:"木铎金声世所崇,学为人师道长存。"北师大最动人的,不仅是它辉煌的历史和学术成就,更是那代代相传的师道精神。那种倾囊相授的无私,那种对教育事业的虔诚,在这里凝成了独特的气象。

这次参观让我深切感受到,北师大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更有着美好的未来。回望这片浸润着书香与理想的热土,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仰慕之情。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理想与现实对接,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座百廿学府,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书写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