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不等于自律
经常看到一类问题:如何才能自律?想要自律应该怎么做?
这类问题在于把自律等同于自律,把行为当成结果,把前提当成结论,仿佛自律就是一种成功,只要一个人的行为达到了自律,他就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
实际上,自律是一种行为,最终的目的在于使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模式,内化成习惯,不靠意志力强制,最终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我们小时候怎么刷牙的?开始是父母强制自己无奈承受,后来自己就养成了习惯,再后来不刷牙会觉得不舒服。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自律的内化行为。
自律不等于痛苦
自律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坚持、早起、阅读、健身等等,但是坚持这些事情需要一定的意志力,这对于我们来说想要达到自律就成了一件苦差事。
但是当你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了正面的反馈,有了一点成就感,让你觉得充实有价值,你就有了动力,从中找到了乐趣,痛苦的体验就慢慢减小了。
比如去运动,大汗淋漓后觉得痛快,这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让你开心的内啡肽,你觉得充满了活力,虽然身体疲惫但是精神振奋,那你就不会对运动有排斥感,反而期待下次的运动时光。
自律不是面面俱到
自律是有重点的。
我们说一个人自律,往往指的是他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能够坚持常人难以坚持的事情。但很少能看到每一件事情上,他都能做到自律。
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陷入了完美主义的陷阱,要求自己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万事都自律是不可能的,一旦失败反而对什么都没有动力,适得其反。
自律不是制造问题
自律是为了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的核心。
一个人想学外语,打算每天学三个小时,背100个单词,结果显而易见会失败。没有可量化的结果,从目标指向上就是模糊的。
换一种思路,目标是一年之内通过六级考试,那就可以确立范围,从听说读写入手,无论这学习时间如何安排,都始终有一个核心目标。
要实现自律,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但是导向的结果是一样的。
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要单一化片面化,把这个要解决的问题考虑清楚,再进一步考虑从哪些途径,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如何安排行动计划这些层面实现目标。
只有先走出认识的误区,找出问题的核心,才能真正运用好自律这个武器,为自己带来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