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聚焦在这本书的主题,先说说,怎么打造这种冷静、高效的企业文化?第二部分,我从书里找出了几条,简洁实用的管理技巧。
第一部分
审视清楚三个问题:怎么看待目标?怎么看待机会?怎么看待效率?
目标:
如Basecamp从来不制定可以量化的硬性目标。没有营收目标。没有保留率目标。没有新增用户目标。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回归本心,回归人的真实感受,做让客户最满意的产品。借用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句话就是,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在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一旦你把一个目标上升到公司的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出问题。因为一个东西距离越远,我们看得就越模糊,目标也是一样。谁都不确定,十年以后的机会在哪里。
机会:
当你觉得一件事很简单的时候,不是因为它真的简单,很可能是因为你不懂。人普遍都会存在一种认知偏误。对一个自己没有切身参与过的领域,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对难度产生误判。这种迷之自信,你是很难克服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叫戴维·邓宁,跟自己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曾经一起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越是不懂的人,越是自信。比如拍照,从来没摸过相机的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拿着相机拍吗?有什么难的?但是,稍微懂一点摄影的爱好者就会知道,自己还差得远。简单说,越无知,越自信。心理学上,管这个现象叫作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就是用两位研究者的名字命名的。你看,咱们经常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其实是有扎实的心理学依据的。
效率:
注意力,脑科学有一项研究,说的是,人脑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就是注意力。而且注意力有个特点,切换成本特别高。比如,你在写稿子的时候,突然让你做个PPT。你会发现,在这两件事之间的切换成本很高。没法放下稿子,马上就开始做PPT。你总得酝酿一会。这个酝酿的本质,其实就是注意力在完成切换。这就像,你要往一个瓶子里装新东西,必须得先把原来的东西倒出来。所以,Basecamp的企业文化里,有一条,叫保护主义。也就是,要保护员工的注意力,留给员工整段的时间。尽量不让任何事打断他们。
第二部分
作为老板,永远不要对属下说,我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还有一点推脱的成分。它实际上是把坦诚沟通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员工。潜台词是,你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来找我。你看,传递信息的责任,全都落在了员工身上。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上级应该作为发起者。他应该在项目的关键节点,主动去征求每个人的建议。比如,你觉得这件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假如有机会重做一次,你会怎么做?越是上级,你越要去主动去促进信息的流通,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别人来反映问题。
1图书馆法则
它的本质,是建立一个安静的,能给员工带来沉浸体验的工作环境。在作者看来,沉浸式的工作体验,是打造冷静、高效的企业文化的前提
2禁止模糊地带
公司的每个决策,都要让员工一清二楚。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员工对公司的每件事,都有一个确定的感知,不会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情感波动。
再比如,一旦有人离职,公司会给所有员工都发一封告别信。信里必须清清楚楚的说明,他为什么要离职。作者认为,假如不公开,这就变成了一个模糊地带,而模糊会滋生焦虑。大家会忍不住猜,这个人到底出什么事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流言蜚语。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信息透明,避免滋生焦虑。这个规则的目的,是让员工减少情绪波动,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3硬币法则
这是Basecamp从苹果的法国分公司借鉴过来的方法。意思是,当你遇到客户的投诉建议时,就像面对两枚硬币。一枚硬币上写着,小事一桩。另一枚上写着,世界末日。不管你拿起哪一枚,客户都一定会拿起另一枚。
其实,这很好理解。遇到投诉时,工作人员越是觉得这是大事,那在投诉的人看来,这就越是小事。比如在饭店里,你发现上菜上错了。服务员、领班、大堂经理,都来跟你道歉,好像出了天大的事。这时,你反而会觉得,小事一桩,不用在意。反过来,假如你说完之后,服务员只是冷冷地撂下一句,给你换。估计你的用餐体验,肯定不会太好。小事就变成了大事。
所以,当你面对两枚硬币时,你会把哪一个留给客户?假如你希望他捡起那枚“小事一桩”,你就要主动捡起那枚“世界末日”。这是Basecamp公司的第3个法则,硬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