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分享与提供知识服务

最近两天主要接受的信息来源有罗振宇的2017年跨年演讲,樊登读书会里《正念的奇迹》、《认知盈余》,李笑来的若干文章,还有加入樊登读书会后的一点小插曲。

新年第一天购买了樊登读书会的会员服务,晚上就有当地分会的会长电话过来告知本地的会员一些交流分享的活动,虽然还没有参加过活动,但是已经是意外收获了,发现这个愿意为知识服务付费的行为的确可以做一个筛子,用一顿饭局的钱,给自己找了个圈子约了1年的聚会,这样的社群会是豆瓣兴趣小组的进化版。

针对《认知盈余》一书详细的读书笔记,我打算自己读完以后再开始动手写,听樊登讲的版本只是提供了大纲,感觉有些精华还需要自己去挖掘,比如马化腾给书写的序言就很有内容。我想这周应该能够完成。这书的英文版是2011年5月出版的,中文版是2011年12月,而微信,也是诞生在2011年,有时候读书改变命运并非是空话,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就是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听《认知盈余》的时候其实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应该就是解释人们愿意分享的动机和让人们有能力分享的原因,去年看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中也有相应章节。

我个人会觉得接受的这几个信息来源,都在互相印证着一些相同的概念,可能只是描述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因为都是对现在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未来可能会发生事情的一种解释。

我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提炼出来就是,互联网这样的新工具使得信息的分享是变容易了,但是知识的传播并没有,所以人们会需要知识服务。

《正念的奇迹》中的核心观念就是要活在当下,要行立坐卧皆是禅,和孔子提到的中庸之道(樊登解释中庸为合适的极致),佛教的明心见性,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李笑来提到的元认知能力讲都其实都是同一回事。一本书讲述的道理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开悟”就能描述,但是这个道理知易行难,甚至是相信它有用,与任何宗教无关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冥想这个简单的动作,这个朴素的道理,已经用了这么多的形式,依旧很难被作为知识真正被多数人理解和相信。我觉得可以把信息比作程序的代码,知识片段就是模块,而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是需要去运行程序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我们习惯于一行一行的复制代码,却很少去实际运行,让知识可以被践行和感知,是提供知识服务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认知盈余》和《必然》里提到的分享经济会是未来的趋势,也合理的描述解释了现在已经出现的一些新型互联网社群经济现象,但是我本来一直在头脑里是拒绝接受的,因为自己没有感受过这种分享的冲动与快感,觉得自己在互联网上一直都是做一个默默的下载收集者和静静围观的吃瓜群众。但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写作这件事,既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成长,也是为别人提供一种知识服务的形式。

教是最好的学,因为有了写作的需求才会有阅读输入的压力,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经历过,见到过,熟悉的事物和例子去理解新的知识和概念,如果新的知识完全颠覆了过去的认知或者说似乎跟过去的生活没什么关系,那么这个知识的信息就算接受了,也会被大脑自动忽略掉,这就是李笑来提到过的“那些年我是怎么错过的”。所以讲故事的能力应该是提供知识服务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好的故事有代入感,符合大脑接受和理解知识的习惯,使得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容易。

听故事,讲故事,让自己的人生践行成好故事。

罗振宇说“所谓更牛,就是换个罪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春暖花开日,正当读书时 跟上大部队,现在就是开始的最佳时刻,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规则回顾: 分享的才是自己的 从2...
    樊登读书会淮安分会阅读 2,488评论 5 5
  • 前言 曾经,我们都认为,一切都不会改变,可最后,扬起手分别的时候,才知道,那时候的我们...
    芷沁阅读 228评论 0 0
  • 事件分发机制 android事件分发机制 就是一个触摸事件发生了,从一个窗口传递到一个视图,再传递到另外一个视图,...
    盗梦如画阅读 299评论 0 1
  • 我喜欢你牵我的手一起过马路 我喜欢你温柔的揉我头发 我喜欢你温暖的怀抱 我喜欢叫你哥哥 我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着你 我...
    王嘉祎小妹妹阅读 8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