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闲聊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个做箍桶买卖的人,我急不得叫什么了,姑且称之为老A,他有一个店面。一天更为成功的老B想发展自己的生意,就像把老A的地方收购,并且答应老A还会另外给他多置办两间房。按理说对老A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可是他没答应。作者在原文中写道:“同样一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这种极具china特色,也是我们极为熟悉的一种心理。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在大城市里这种龌龊的心理算是减弱了很多。如果称其为龌龊心理,我们很可能会忽视背后的深刻内涵,毕竟谩骂和羞辱对于挖掘本源没有意义。

我觉得至少一个好的文学书写者,是会把问题尖锐的指出来;但不见得所有好的文学书写着都会直指问题的背后的原因或真实,这也许是文学家和哲学家的不同之处。

日常俗语中,“见不得别人好”是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之一。随着长大,随着我们越来越文明,诚实的说我已然很少听到这样的句子了。一下联想到了usa肤色或种族问题,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家渐渐不再提了。但这不能说明问题就彻底消失了。

单凭个人的思考,再加一些猜想,也没有参考任何人的说法。我们这种“见得不得别人好”的心理背后是由于常年的盯着他人看的习惯所致。无论是环境下的,还是个人内心的,我们都爱盯着他人和外部世界看、听、感受。同时它还会引发另一个疾病,就是外部对自己贴上的标签极为在意,过度敏感的在意,进而使自己的心里扭曲,直至变态。刘震云的观察和笔力显然具备不在鲁迅先生之下的精锐,三两句话勾勒出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并足以使读者惊醒、警醒。即便在古往今来无论有多少思想、思潮,甚至religion的洗礼也是极难洗刷我们根植于心底里的顽固。

在当今整体“平等”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话语权都在上升,自然会有一类不分优劣好坏只强调某一种方式“值得存在”的强势(多半基于简单的情绪)表达或观点。“我们就是这种心理,别人好我们就是不爽,它存在了,就是合理的”等等。一方面我们不和这样的人和说法发生正面而直接的任何形式的关系,但另一个方面,到底什么叫“对”或“好”,这本身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外部世界上、没有独处能力、没有个人思想、没有思辨能力、遇事被情绪拽着走,恐怕这很难称之为好或对,同时利用歪理为其正名也难以服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也很难否认理性、智慧、思辨是不好不对的。

继续让这个问题复杂一点。我始终在思考日常中如何表达只表达意思而不连带出情绪的问题。和我弟弟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说,中文的动词本身具备一种强势性,以“我不喜欢”为例,如果用中文说“我不喜欢某人”,它除了表达句子本身的意思外还自然带出了对客体的否定(通常带有侮辱性质),而这种否定本身又是毫无逻辑的,这就很可怕了。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只好通过说话时的态度和适当使用程度副词来降低(否定)动词的杀伤力了。

两个问题(1、过度在意外部世界和他人的好坏和状态。2、否定表达引发的伤害性,)看似没有联系,但如果反向思考它们,也就是每个人都多多关照自我的感受和思想并且在表达上以理性为出发点、没有情绪的话,显然我们的脑子能够清晰地预示到一片美好的景象。

当然一篇文章给不出好的解决方案,何况我既不是文学家也非哲学家。粗狂地说,东方的智慧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去思考;而西方哲学家们爱给出缜密的逻辑链条并得出他们看来十分健全的答案。我们最好放弃脑子里固有的“好”“坏”“对”“错”“应该”“不应该”的思路,在性情上愈加温和,在理智上填补逻辑,自然就是向好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读《海浪》时,里面会经常提到一个名字,叫做帕西瓦尔,他是六个主人公共同怀念的人。之所以说是怀念,就是因为他在他们...
    千白莫阅读 1,092评论 1 2
  • 昨天看短视频时刷到一个数学题非常快速的算法,据说是韩国人想出来的。题是97乘94等于多少,先用100减97等于3,...
    千白莫阅读 877评论 0 3
  • 如果一个饭局或聚会里没有女性的话,那么谈话内容是毫无下限的,对于女性的讨论、对于社会的讨论,都是不能在公共场合表达...
    千白莫阅读 754评论 0 4
  • 大概一年前我看了一部动漫作品叫《强风吹拂》,原作是三浦紫苑的同名小说,但我只看过动画。它是一部讲述长跑的体育动漫,...
    千白莫阅读 923评论 2 3
  • 我总想找一些好听的音乐,一听就会发出“诶,这个好”的感叹。似乎也不仅仅是音乐,在其他领域种人们也很难发掘出“诶”的...
    千白莫阅读 606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