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杨美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主题为上学期Unit8 collecting things。这节课我曾经在自己所执教的两个班都上过,上课的流程以及各个环节都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反应都比较积极,课堂生成的内容质量较高,因此一开始对于这节课这节课我是较有信心的。然而,今天一整节课下来,我不禁捏了把冷汗,课堂效果远不如我所期待的样子,这当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1.由于是借班上课,因此小组的名单是由学生们本来的执教老师发送给我的。在课堂的小组活动中,我发现对于小组的分配其实不太合理,在一个小组中出现了多个基础较弱的学困生,或者是小组内很难发现具有带头引领作用的group leader。个别小组甚至出现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活动停滞的现象,当我走近这个小组,再次引导和鼓励,小组活动才得以延续,倘若这个时候小组内能有基础较好,更具有号召力的成员在,那么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现象,我再次领悟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给学生找好、找对学伴的重要性。
2.出于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我在学案的设计上并没有做过多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面临了无处下笔的窘境,当时我就在想,要是我能够提前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具体学情,在学案上针对不同基础的同学进行个性化设计,搭建适合的脚手架,那么这部分基础较弱的同学或许能够在课堂上收获一些信心。
总而言之,今天这节借班上课的课堂效果其实我是不太满意的,虽然会有一些客观因素使然,但是,里面暴露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直观地领悟到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上好一节课备教材备内容固然重要,备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搭建适合的脚手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皆有所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