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量农村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只留非老即少的村民在家留守成为一股潮流。住在北京城里的冯丽丽一家却完全逆潮流而行。冯丽丽和戎老师带着他们的女儿天天义无反顾的从城里搬去乡下生活。这是为什么?
《下乡养儿》就是冯丽丽对他们一家在乡下生活的真实记录。一切源于他们的女儿天天对学校学习的无由恐惧。在辗转了几个学校之后辍学在家。为了让女儿重回学校,回归正常生活,夫妻俩应乔老师的建议和邀请举家搬到乡下。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冯丽丽想展现给读者问题的结症,也看到他们努力调整错误的进步。在乡下的日子里女儿天天在乔老师和父母的指点下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放羊。从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入手,就在家务的日常历练中,用异于普通孩子的成长方式开始她童年的非学识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乔老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身为父母的冯丽丽夫妇领悟错误教育方式的结症,努力纠正,培养女儿天天坚强,自主,责任与担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最终成为一个能独立管理自已,充满活力,主动重返知识殿堂的信心女孩。
《下乡养儿》的作者冯丽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他们一家锁碎的生活。但平淡中见神奇,让人没法不思索我们的教育理念上舍本逐未的畸形体制,以下说说全书让人触动最深的几个要点;
一:教育不仅仅是学识,而是多方面兼顾的全面发展。
《下乡养儿》中乔老师说“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是很脆弱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情况,学校中的学霸往往在出社会后为"学渣"打工。这是由于学霸们只注重了学识的积累,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有的人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有的人缺乏沟通交流的能力。还有的人缺乏整体的大局观。而“学渣”们在学校中成绩不突出,但与同学的协调能力和应付各种校内外的状况却灵活机警,由于“学渣”型同学不仅仅局限于学业,在其他的兴趣领域上的拓展反而大有建树。
例:高三学子叶珈宁成绩平平,但因为从小接触编程,兴趣加爱好让他非常擅长信息技术,被北大破格录取。
十七岁的高中学生潘鸿燊从小随爷爷习武。把武术当做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一种方式。长期刻苦的训练和家风祖训的熏陶,让他在16岁成为洪圣始祖馆广州蔡李佛拳会的掌门人。
《下乡养儿中》不喜欢学校的天天只专心于做家务与养家禽。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入手。应了那句老话“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她从买菜做饭中掌握了做事的条理性与轻重缓急。从养家禽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从花草树木的辨识中迸发出对知识的渴求。从一个做什么事都畏缩惧怕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爸爸妈妈不在家也能独立照顾自己,还能管理好家禽的能干女孩。
这比现代大多只会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强太多了。最重要的是在他与小邻居东东及其同学的交往与玩乐中。学会了对人物事态的观察,掌握了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融入一个团体。这对孩子以后成长的过程中顺利进入环境起了极大的作用。
知识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真正有用的知识来源于生话用之于生活。当知识脱离生活仅来源于书本教材是没有含金量的,就如同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只有在多彩的生活中以 融会贯通获取的知识才会充满灵性和饱含力量。
就像天天,就是在生活的辨识与需求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有所求的学习才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而不仅仅限于分数或者应试,让孩子主动想学,而不是被迫学习。而意志,情感,交流,融合是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与真实显现。它们对我们的人生是互相影响与互相促进的。
教育不能只偏颇注重于学识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引领孩子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健全的心理,孩子的全面发展,平衡成长才是教育领域的真正宗旨。
二:教会孩子在现实世界中从容面对批评与否定。
天天在乡下的成长方式粗放,自然,随性,就像长在地上的草。在不用上学的日子里,乔老师教天天烧火做饭,买菜炒菜。在天天的逐渐进步中,乔老师开始指出天天做事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这让天天对乔老师极度的讨厌与反感。乔老师对天天妈妈冯丽丽说:“你是不是觉得我今天对天天说的话太严肃了?”
我(冯丽丽)说:“是的。我觉得你说的话太重了。”
乔老师说:“我知道你和戎老师平时对天天说话是非常温和,非常照顾她的自尊心的。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们会欺负、会嘲笑。就像今天大妈说的话,当然不合适,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我为什么对天天说话从来不留情面呢?我就是给天天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我知道天天不喜欢我,其实让她喜欢我是很容易的,多夸夸她,顺着点她,就行了。但是我知道天天需要什么。我希望她成长,而不需要她喜欢我。所以我不会夸她。”
乔老师知道天天爸妈给天天的是极度的呵护,但这不是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孩子知道生活中除了有关爱,也有刁难与反对,这些情况在他们以后的成长中一定会遇到。真实地展现批评与否定甚至冷淡的人际现状,有利于孩子面对将来现实生活中的人间万象。在了解人性的多面性后能正确处理,在逆境与不利因素中练就强大的内心,健康成长。
三:要知道放手。
冯丽丽夫妇犯了所有家长都会犯的错误。爱得太多,不知道放手。
动物世界中我们常常看到动物母亲们在孩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把孩子撵离,让其自食其力。这是一种智慧的父母哲学。冯丽丽夫妇的初衷是要给孩子最好的环境,用尽一切方法为女儿天天遮风挡雨,甚至出门玩耍也要妈妈陪着,天天丧失了独立思考和亲自体验和动手的机会,殊不知,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不能承受风雨,也没有担当。
当天天在幼园时出现不适不是找原因找方法让孩子正确面对,而是不断的换幼儿园,上了小学也是同样,躲避的方式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倒越积越多,最终天天见到学校就害怕,无法入睡,噩梦连连,只能辍学在家。
天天孤僻,胆小,怯弱,恐惧的性格从书中可明确的看出是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失误造成的。在乡下,乔老师通过教导天天做家务,从让其帮忙洗菜,烧火,准备姜蒜,到让其自已出门买菜完成午饭的制作,硬是把个什么都不会不敢的丫头变成了个能独立操持家务,独自管理自己和养护各种家禽的能干女孩。
从天天在乡下的蜕变中,天天妈作者冯丽丽也深有感悟:“从前我对她细心地照顾,但是她没有力量。现在我放她一个人在家,她不仅照顾好自己,还照顾了动物和整个家”。乔老师说“天天本来就是棵小树,是你们两个大树使劲给她遮风雨,也遮住了阳光,她才没有长壮。现在你们让出了空间,天天才开始自己成长。”这也许是所有家长应该反思的,孩子的生长需要呵护,扶持,但更需要风雨和历练。放手是更深层次的爱,只有放手,孩子们才会骈发出自身的能量,闪发光芒。
四 乔老师,一个把握方向的灵魂人物
当孩子们起争执的时候,当天天要买小宠物的时候。当孩子起逆反心理的时候,这时又该如何导引。从《下乡养儿》中乔老师对天天父母的建议和帮助里都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和正确的建议。乔老师是个发现问题就要从根源解决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就像个旗手,是把握方向的灵魂人物。
由于得意弟子的意外事故,对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心让她决定从孩子幼儿时期就观察其成长的方式,思考造成现代教育失误的前因后果,最终用她的方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患的儿童。天天一家在乔老师的影响下转变了思维,错误的教育发展得到纠正。从这本书可以发现现代教育系统的不良现状与缺陷,而就因为有乔老师这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让我们对末来的教育完善充满希望。
读《下乡养儿》就像喝一杯淡淡的茶,苦中有着淡淡的涩,入喉又稍有回甘。就像我们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实而毫不做作,生活就如同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由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中组成的。作为父母,师长,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教育不是按部就班的走程序,当出现问题时跳出固有思维,换个方式,一样可以曲径通幽,教孩子会生活比只让孩子会考试要重要得多,因为这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