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之书》2:意义的本质是什么?

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预测之书》。

上期节目我给你分享了李松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到了四种能力,他认为我们具备这四种能力,就很难会被AI替代,上期节目我分享了前两种能力,分别是提需求的能力和保持不精确的能力。今天我来分享后两种能力。

首先就是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

什么是意义?这个比较抽象,我们不直接给它下定义,而是直接来看例子。你会去看各种体育赛事吗?比如说奥运会,每当我们看奥运会的时候,看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搏,我们也经常为之沸腾,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一个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究竟能创造什么实际价值呢?单论速度,人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汽车吧?可是每当我们看百米赛跑的比赛,当看到有运动员能够刷新世界纪录,哪怕只缩短了0.1秒,我们都会很激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不断突破自己极限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意义。意义的本质是什么呢?一句话,“与我有关”。

你要注意,这里的“我”不一定是“我”这个具体的人,“有关”也未必是切身的利益关联。更广泛地说,它也可以是“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感受到了某种联结和共振。李松蔚作为心理咨询师,他就描述了一个他经常见到的场景。你想,心理咨询师是干嘛的?当然是帮我们解决心理问题的。想象一下,当你难过的时候,如果有人对你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哪怕这个人你跟他不熟,甚至都不认识,但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被另一个同类看到了,你会从他的语气中体会到身为人的很多共同经验。他很可能体验过跟你相似的处境,他的情绪跟你产生了关联,你立刻会感到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可如果说这句话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AI,哪怕这个AI长得跟真人几乎没什么差别,你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你会想:它怎么能理解我的感受?它有过原生家庭吗?它知道囊中羞涩是什么滋味吗?它租过房吗,失过恋吗?它没有,虽然通过算法的不断完善它的回答可以和人类的心理咨询师没什么差别,可是当我们听到AI的回答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被看见,我们感受到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和真实的人交流。

今天,你会发现,AI的创作能力很强,写诗、作画、谱曲、唱歌、制作视频样样精通,而且速度很快,当这些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创作本身会越来越不值钱,那值钱的是什么?是鉴别和欣赏作品的眼睛。说到这儿就不得不佩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他在很多年以前就写过一篇名为《诗云》的科幻小说,这本小说就设想了一次技术与审美之争。

话说有一个对中国古诗感兴趣的外星文明,他们自认为自己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完全可以创作出比李白写得更好的诗,因为在他们看来,诗不就是把中文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吗?然后他们动用了自己最先进的技术,穷尽了太阳系的大部分能量,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字词组合。他们相信在这浩如烟海的数据库里,必定存在震古烁今、无人能及的旷世诗作。然后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些诗篇检索出来呢?或者说,谁能从无意义的排列组合中区分出更好的作品呢?这一刻,外星人才意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技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最终选择了认输。

事实上,一个作品是不是好作品,不是由创造这个作品的人说了算的,而是由欣赏这个作品的人说了算。一个好的作品,一个能流传千古的作品,一定是因为有无数的人被这个作品传递出的信息打动了,也正因如此,这个作品才有了意义。

未来的创造,可能不单纯是我们自己去创造新的作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已经创造出的那些作品,从中发掘出最动人的故事、画面、音乐或者影像,再联结更多的人,把自己感受到的意义传递给别人,激发更多人的共鸣,这也是创造。就像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一样,我只是在众多书籍中去寻找好的作品,在这里以我的方式将其中打动我的部分分享给你,你能说这不是创造吗?

最后一种能力是应对变化的能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我们的生活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坏事发生的时候,通过我们的应对,可以争取最好的结果。

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可无论发生了什么,当变化来临之时,我们都可以选择更好的反应,让自己渡过难关。李松蔚告诉我们,有一个叫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他的家人被关进了集中营。重获自由后,他才得知妻子、父母和兄弟都被纳粹杀害了。我们很难去想象,当一个人经历如此惨痛的变化之后,他会是什么感受,光是想想我们都觉得,遭遇如此巨大的打击,他的后半生恐怕会生活在悲痛之中吧。可是他并没有。弗兰克尔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学术上笔耕不辍,完成了大量著作,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直到92岁离世,结束了圆满的后半生。

既然变化总会来临,那我们就不要逃避,而是去接受变化,顺应变化,拥抱变化,不再沉浸于对未来的忧虑,而是积极过好当下,一步步把生活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我们当然还会经历坏事,但我们可以努力把它变成好事,坏事的来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恰恰是我们人生新的起点,区别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它。

曾经,有一个收费站的员工,因为收费站裁员丢掉了工作,悲愤地说:“我都36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到这个岁数,学东西都学不了,也学不会了。我这下半辈子可怎么办呢?”

可还有一位叫姜淑梅的老人家,60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识字以后,她看了莫言的几部小说,也有了写作的冲动,女儿鼓励她试试,然后她在75岁那一年开始写作,后来真的出了书,甚至还拿了很多奖。

之所以要分享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我是想说,当变化真正来临之时,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永远都有选择,还有,永远都来得及。

好,李松蔚的这篇文章我就分享到这里,下期节目我来给你分享李铁夫教授的文章,下期见!

本期书单:

1.《预测之书》,罗振宇编著;

2.《诗云》,刘慈欣著;

3.《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著;

4.《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著;

5.《我的老娘八岁半》,艾苓著,姜淑梅绘;

6.《苦菜花,甘蔗芽》,姜淑梅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