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纪念日啦,小两口准备互赠礼物。送点什么好呢?
老公想:我喜欢运动,那就送老婆一身运动服吧!
老婆想:我喜欢护肤,老公整天在外面跑,就送他护肤品吧!
收到礼物后的双方,各自表情倍现尴尬。
问题在哪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可以施给对方应该没毛病吧!
是不是感觉这句话似乎有道理,但又似乎有些什么问题呢?
黄金律的意思是,假如易地而处的话,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我们,们就应该怎么对别人。
想想这点。它不全然是你在《圣经》里会找到的黄金律,而是又往前了一大步,因为它意味着你要从对方的角度来判断别人的需求,以对方的眼光来看世界。
且容我在严肃的主题里加入一点儿戏谑的成分,这样可以帮助各位加深记忆。有个古老的故事,是关于一位传教士在南洋岛屿上对当地原住民传教。他特别把自己的黄金律版本教给了他们,也就是通行的版本: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部落的酋长深受感召。有一天,他去敲传教士的门,说他带了一份礼物给传教士—礼物是另外六个太太!
把这个教训好好加以运用,你会看到付出的真正美好就在于,为对方付出他所需要的东西。正是这种付出才跟补偿律完全切合,也符合明摆着的人类经验,这恰恰说明了,当付出真能满足需求时,要先付出才会获得。
——《心静的力量》P.208
黄金律中容易被忽视的要素
黄金律,让我们立即想到了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如果片面的去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就会陷入像那对小夫妻和那个传教士的尴尬了。为什么呢?缺少了关键的一个环节:易地而处。对他人的付出本身是美好的,也是一个公认的美德。但如果盲目的,只站在自己位置付出热情和礼物,往往会造成对方的尴尬和无奈。如果在付出之前,多付出那么一点时间,思考一下,付出对方所需要的,那么才能达到付出的真正目的。
再举个例子,小力的亲戚要移居国外,家里的物品也没法搬到国外去,于是开始收拾出许多他们认为小力可以用得到的东西,打个包给他送了过去。小力见了这些东西,心里一阵郁闷,最近正在断舍离,却又收到这么多杂物,徒增了不少的压力。不收吧,不给亲戚面子;收吧,说实话自己真用不到这些东西。
黄金三问
怎样正确使用黄金律呢?来一次黄金三问吧!
一问:如果我是对方,在此刻情景下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件礼物、一个问候、一次深度谈话、或者一次情绪的发泄。
二问:采用什么方式付出,站在对方角度的我最容易接受?
三问:当付出完成之后,我期待对方会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回到开头的例子,如果老公使用黄金三问:
一问:如果我是老婆,在结婚纪念日最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呢?她喜欢护肤,那就送她套护肤品吧!
二问:采用的什么方式送给她,最容易接受呢?可以在策划一个烛光晚餐,其间送给她,她喜欢浪漫,是个不错的方式。
三问:我期待老婆又什么感受呢?当然是充满幸福感啦!
通过这三问,小两口之间的感情升华,只是分分钟的事啦!
报班的黄金律
给孩子们报班的话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许多家长嘴里说着反对报班,却总是不自觉地为孩子们报各种班。为什么会这样呢?对孩子们地付出,让他们有更好地未来,是每个家长承担地责任。但如果没有遵循完整地黄金律,往往会让付出成为负担。扪心自问一下,如果父母回到小时候,会渴望家长们给报课外班吗?大多数会回答:不希望。那现在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无休止地报,起步成为:己所不欲,必施予人啦!
另一个极端,就是己所欲,施予人。多少妈妈让孩子学习弹钢琴,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学钢琴地梦想呢?自己地梦想未完成,就把这份“欲”给了孩子们。我们家大宝就是个例子,直到有一次彻底聊通了,我们才意识到:他根本不是艺术男,而一个彻底的技术男。
女儿想学轮滑,然而~~~~
最近不小心用了一下黄金律,回想起来也是一份经验:
前几天,带着女儿去小广场玩,她突然跑到了一个孩子们学轮滑的场地,津津有味的看了许久。我走过去问她:叶子,你在看什么?她抬头给我说:我想学这个~~~我说:好啊!家里有哥哥小时候的轮滑鞋,回去你用来学习一下吧!她很开心:爸爸,我们现在就回家吧!我想立刻见到我的轮滑鞋!
今天就是她的生日了。在这之前,我和媳妇就商量好了:买一个新的轮滑鞋送给叶子,因为此刻她最需要的就是这个;以生日礼物的方式,送给她,她会更加开心;我们期待通过这双新的轮滑鞋,让她感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