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对科技的依赖高于彼此

思维导图

《群体性孤独》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机器人时代里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第二部分则探讨网络化生存里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了上世纪末风靡的电子宠物——“拓麻歌子”和“菲比”身上。这些会动会叫的电子宠物改变了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孩子们在养育电子宠物的过程中,产生了电子幻想,付出过爱,也感受到过爱的回报,获得了一种家长式的沉浸。

无论是上世纪末流行和电子宠物还是如今风靡的旅行青蛙,这些事物都多多少少地触及到了我们的情感地带。电子宠物逝去时我们会感到悲伤,青蛙外出时我们会感受到盼望和期待。我们本以为只有人才能涉及情感地带,实际上,机器人对此也很在行。我们对这些虚拟生物分泌出的浓烈情感,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们的新型孤独。孩子们沉浸在与电子宠物蛋的互动中而不去加入其他的孩童,成年人更愿意与虚拟的青蛙相处而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打交道。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却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

如果说这些虚拟的宠物触发的是我们需要被关怀和关怀的较浅层情感,那么社交机器人则更加深入到我们的内心。在书中,“凯斯麦特”是能够通过社交互动进行学习的机器人,它拥有一套“情感系统”。人们不但可以向机器人释放内心的苦闷,还渴望与机器人发展一段真实的情感。在生活中,爱情友情等感情的纠结本是浪漫反应中最神圣的核心部分,是只有人类才被允许进入的情感领地。但当它们浓缩成信息,机器人甚至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和知己。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探讨了网络化生存里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在食堂的队伍中,在拥挤的地铁里,大多数人都在隔着手机屏幕里打字聊天、打游戏,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网络气泡里,在彼此独处的环境下打交道。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手机早已成为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彼此纠缠,难以割舍。我们许多人都拥有一个在互联网上的双胞胎,他/她是上妆的我们,更加自在、更加优秀,有的时候,也因为和现实中自我的反差而更加焦虑。也是因此,一些年轻人开始厌倦网络上的表演,怀念真实的自我和生活,寻找心灵可以栖居的“瓦尔登湖”。

在当下,完全摆脱机器人时代网络化生活,是一件不太实际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也应该,不时逃离理想简单的虚拟情感和世界,转身回到现实生活,去试着接纳那个复杂有缺陷的自己,灰色的混沌的生活,在虚拟时代中,寻找生活中的真实之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