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司马迁的《垓下之围》,重现心中项羽的英雄形象,我便忍不住想就此中的感想细细道来。
对项羽的功过得失,成败之因,历来都有名家评论,在此我也就不赘述,只就其中两点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吧。
我想从最让我感动却又无奈的地方谈起。印象中的项羽,是个痴情儿郎,而这印象的来由便是一直伴他左右的美人虞姬。项羽此等霸王的存在,在史书上却只见他待虞姬的用心,连他那应该存在的妻子也不知姓甚名谁,只能通过史书的一些记载推测他的妻子的存在,而在项羽焚毁阿房宫将其中的财宝尽数带走,却将阿房宫的三千佳丽遣散,一个不留,只为不让虞姬多想时,项羽,这个背着残暴骂名的男子,却突然变得温柔起来,隔着千年时空,我似乎听到他深情地对虞姬说“虞姬啊,天下之大,美人之多,我只愿携尔之手,与虞同老”。世上的痴情男儿本就不多,像项羽这样手握重权,本可拥有无数美人在怀却又放弃那些佳丽只愿“取一瓢饮”的至情至性之人则更是难见。此类男子,若得,该是谁的幸运。只是在刘邦用计想动摇楚军军心之时,项羽却不顾全局,不召开将领会议以商量对策,化解危难,而只是在帐中饮酒,悲歌,黯然神伤却难免让人无奈,在《垓下之围》中并没有虞姬对项羽之歌的回应,只在有些史料中有所记载,但其可信度也值得考量。但虞姬最后应是自刎了的,大概也只有看着自己如此爱恋的女子为自己而死,而项羽却无可奈何才能让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泣数行下”吧。
只是虽然我认为虞姬为项羽所做的牺牲是值得的,也只有这样的烈女子才配得上这位霸王的款款深情,但我我以为,一个只能无助地看着自己的爱人为他牺牲而只能热泪旁观的人虽是可怜的,却也是可恶的,所以,即使我爱极了项羽和虞姬的这段凄美爱情,但我也忍不住想谴责项羽,哪怕是只为了虞姬的幸福,项羽他也该表现得更好,至少在此危机之中也该挣扎一番,至少该想想对策。好在虽然这场景让我想起了马嵬之变中杨玉环的死,但虞姬终于没有变成人们口中的红颜祸水,好在这最后也成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传奇。
我还想谈谈我最疑惑的一点。当项羽迷路时,田父是否真是因项羽失了民心才欺骗了项羽。在古代那样通讯极不发达的时候,一个田父是否真就能认出项羽呢?我觉得他可能听过项羽的名字,知道一些项羽的事迹,但却未必能认出项羽来。在排除这位田父是世外高人的情况下(毕竟这种情况太少),根据当时一个田父可能有的信息量来判断,他极有可能是不认识项羽的。那么问题来了,若是田父未认出项羽,那田父又为何要欺骗这个问路人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项羽的问题,从当时的情景来看,项羽当时正在仓皇逃跑,而项羽本身也是个暴躁的人,所以他在问田父路时的语气想必是比较不好甚至恶劣的,在这样一个出言可以说是粗鲁的人的问路之下,田父认真回答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小;其二是长期征战的问题,在当时,战争频繁发生,百姓苦不堪言,一些军队的作风也是是很不好的,烧杀抢掠一个都不会少做,对于眼前这些士兵,田父虽然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但防备点总是没错的,而指向一个错误的地方,显然比告诉这些人安全的地方要好得多,保险的多。对于是项羽太过残暴失去民心,所以田父才欺骗他这种说法,我总是怀疑的。第一,失去民心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期的,拿商纣王来说,纣王无道凶残但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人反他,中国人向来是很有忍耐力的,在纣王潇洒地过了多年后,才有人起来反抗,故而即使项羽残暴,但要那么迅速彻底地失去民心,但一个普通的田父都不拥护他要让他灭亡的地步,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第二,项羽残暴,但其坑杀的二十万人是百姓痛恨的秦兵,就算是他后来的屠城,也是他在久攻不下后的泄愤,次数实在不多,若是以此认为田父是因项羽失去人心才欺骗项羽,未免有失妥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考,百家争鸣,思想碰撞,才能得到更多启示,故愿与诸君共读《垓下之围》,愿与诸君共议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