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中窥范蠡
为什么选择范蠡这个人?
理由有三。第一,范蠡沉浮二十载,给越王勾践做谋臣,最终助勾践灭吴。第二,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名就,却离开了越王勾践,识出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第三,范蠡传奇的经商故事。
从以上的这三点我带着大家来分析下范蠡这个人。
壹,首先从生平事迹以及时代背景来看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人,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末年,当时晋楚秦齐四大国都陷入了混乱,晋国为了对抗楚国拉拢江东这块不起眼的吴国,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以及伍子胥、孙武等人才帮助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范蠡不是楚国贵族,即使学富五车,在楚国也很难有发展机会。建功立业,扬名立业,当时以显父母是有抱负寒门的理想。刚好当时越国的大夫文种四处为越国求贤,遇到范蠡,两人相见如故,成为至交。文种将范蠡引荐给越王,二人一同振兴越国的经济和军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越王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会稽山大败后,越王勾践为了保留性命,忍辱负重,包括尝便试病、驱车赶马。最终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在范蠡以及文种的帮助下实现了目标,灭掉了吴国。
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后,往北渡过淮河,与齐国、晋国诸侯会于徐州。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越王勾践成就霸王。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蠡离开越王勾践,虽然越王勾践极力挽留并威胁范蠡,范蠡并没有留下,决然的离开越王勾践,离开时告诉了文仲离开勾践的原因:“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深受感染,但是却没有离开勾践,果然勾践逼得文仲自杀。
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隐姓埋名,耕作经商,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气的富翁,当时齐王听说后,认为范蠡是为有才之人,遂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做了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到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利用自己的才智,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太史公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在司马迁的心中,范蠡是个将相人才!从越王句践世家这篇中范蠡所占的篇幅就能看出司马迁对范蠡的态度。
贰,从成败得失来看
我认为范蠡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的审时度势识人智慧的才能以及顺应自然的道家豁达人生观。
1,在文仲找到范蠡时,范蠡知道要功成名就,从一个寒门跳出来,跟着越王勾践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越王勾践会稽之战失败后,范蠡劝谏勾践忍辱负重,暗中积累,最后成功灭掉吴国。这体现了范蠡识别当时时局情况的眼光以及治国才能。,
2,越王勾践称霸后,范蠡不顾越王勾践的威胁,决然的离开勾践,是因为范蠡看清楚了越王勾践的本性,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本性。这体现了范蠡识人的智慧
3,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利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在当时的社会年代,离开将相的位置布衣生活,这不仅能体现出范蠡的经商才干也能看出范蠡豁达的人生态度。
叁,从范蠡窥自身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和平的,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时代在变化,但是精华总是通用于任何一个时代!我把我从范蠡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列为以下几点
1,跟对的人做正确的事。范蠡出生于楚国的寒门,在当时的年代,范蠡清楚的认识到要发挥自己的才干,不能留在楚国,只能出当时弱小需要谋士帮助的国家,就选择了越国。从这点就很清楚了证明了,想要自己的才干发挥最大的作用,一定要跟对人做对事情。
2,学会观察别人。范蠡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能清楚的认清楚身边的人,和认请自我。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看出越王勾践可共难不可共富贵,清晰的认清楚越王勾践这个人的本性。而在后面隐姓埋名致富后,被齐国请为宰相,看清楚名声太旺,容易成为陷害目标后散尽家财,逃离齐国。
3,拥有一个豁达的处事心态。范蠡放弃越王勾践提供的上将身份,隐姓埋名,成为布衣,耕作于田,经营副业,这在当时的社会,放弃官位放弃世家身份,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后发家致富后又散尽家财,辞别齐国宰相之位,重归布衣生活。拥有一颗豁达的心是处事中最难学习却最有利于自我修身的事情!
尾:在史记中,司马迁所描写的范蠡,不仅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还有经商致富的本领,又拥有一颗道家风范的豁达处世之心。范蠡这样的处事态度,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打磨与学习。
(参考资料:《史记》,百度百科,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