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痛苦---精读《僧侣与哲学家》之二

痛苦.jpg

马修的“痛苦观”:一种深沉的不满状态,首先是一种精神经验,也与肉体痛苦相连。
心灵修行特质之一,即是帮助人们应对痛苦。而痛苦是情绪通过言语和行为建立起来的

 昨天谈到《僧侣与哲学家》实际上是僧侣马修和哲学家阿维勒这一对父子睽违二十多年的一场谈话。

这其中有一件有意思的事:阿维勒一直在标榜这是一场哲学家和僧侣的对谈。可是篇目的设计依然处处是“父与子”的痕迹啊,比如对话的角色。这似乎表明阿维勒对马修当年的出家耿耿于怀,在第二章尤其如此。二人的对话颇为火热,笔者一度认为马修占了上风,但整个第二章阿维勒“咄咄逼人”(?)。
本章对谈意图解决的问题是:佛教,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世界上宗教众多,马修之皈依佛门可以说“一见钟情”,也可以说是被伟大的人格所折服、感召。这两者指的都是与康居仁波切的相遇。马修认为: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从这个传统中可以吸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阿维勒对佛教教义的直接性和真实性存疑,认为有关佛陀的传说,“太属于印度人想象力特质的狂想感,实在令我们难以用严谨的态度来定义他真正的教义” 。此处,想象力的过于狂放,导致了严谨和真实遭受质疑。马修则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西方被接受,源于它针对的是任何一个活着的生物面对的根本问题。也就是人人都会面临的“痛苦”问题。阿维勒认为某些西方哲学家被佛教吸引的理由,是因为在观念上它可以令人达到“某种平静的状态”。
马修的“痛苦观”:一种深沉的不满状态,首先是一种精神经验,也与肉体痛苦相连。心灵修行特质之一,即是帮助人们应对痛苦。而痛苦是情绪通过言语和行为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能通过直接经验来揭露,通过分析以及最重要的禅定,发现自我并非真实的存在,这是一个极高的解放过程”

这个路线中伴随种类奇多的技巧(佛法号称八万七千个法门),针对自己的念头下功夫,让人们从负面的情绪枷锁中解放出来,证悟到心的本性。其中之一是向负面情绪下药:培养耐心来降伏愤怒,培养不执着来降伏欲望,分析因果的运作来降伏混乱,也可以说降伏判断力的缺乏。其中之二:试图了解念头的本质,追踪到其根源本身。

阿维勒对这种观点依然存疑,就如何消除憎恨,以及迷信的生成,转世灵童等说法。并且认为马修的说法“没有替他解释问题”,包含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而马修则认为自己讨论的这些事务中,“信任”是最大的元素。他之所以信,最重要的是过去二十年中他所遇到的人们都是以身作则,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遵从他们所教导(别人)的。这一点才是令马修折服的,也正是他最初受佛教吸引的原因。

NOTES:

  1. 佛陀说:教义必须被检查,必须被思考,不能只是因为尊敬佛陀而被接受。
  2. 佛陀的教义就像是旅游指南,指向开悟的道路,指向心之本性的最终智慧,以及现象世界的究竟真理。
  3. 佛陀的教义,在藏文经典“经部”中有103册,213册优秀学者撰写评论,以及上千册西藏学者撰写的文本。
  4. 西藏文学就丰富性和量而言,在东方文学中排名第三。
  5. 稳定的心灵修行的特质之一:就是不被外界事务所影响,不论这些事物是有利或无利的。……伴随的是一种内在的喜悦,一种心灵的开阔,对外的表现是一种不移的慈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forcode:我最近装修,观察帮我做水电、装衣柜、橱柜、木门的各种工人,大多数是80后,他们月收入在5000~...
    新兴市场的小逻辑阅读 167评论 0 0
  • 30万年前,一代天骄成思可汗在天龙星域创立了大元帝朝!之后以迅雷之势发动了
    壹拾捌丶遠方阅读 181评论 0 0
  • 想想看,现在的00后,最早的也都有十七岁了。现如今,我仔细回想一下,我自己十七岁的样子。那时候十七岁的自己,...
    玉壶冰心之晗嫣阅读 336评论 4 10
  • 不管怎么说,二零一七年是不折不扣的到了,你听那隆隆的哗哗的啪啪的咚咚的各种炮竹声在年三十的午夜,在大年初一的零点准...
    绿萝宝贝阅读 292评论 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