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不再写故事了。
不再画天上飘的云,不再幻想地下的城。
他开始写社论。
一篇篇结构严谨、词藻华丽、引用满天飞,却——
一句也打不进心里。
你问他:
“孩子,你为什么总写这些?”
他笑得很自信:“这才叫有思想。”
这,就是一个奇特的时代病。
——孩子开始说“成年人话”,可没一个字属于他自己。
有一类作文,像是从公文堆里长出来的。
开头必有“在当今社会……”,
中段必提“随着经济的发展……”,
结尾一定要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读完之后,你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哪位部长的发言稿被小学生抄了。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环境太会“教”了。
他们从小被告知,语言是用来“展示”的,不是用来“表达”的。
作文要像“样板”,不能像“自己”;
要有“格局”,不能有“感情”;
要“高大上”,不能太“人味”。
于是他们不再写“我喜欢春天的风”,
而是写“春天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不再写“我害怕妈妈生气”,
而是写“母爱如春雨,滋润我心”。
一句比一句正确,一句比一句空。
这种空,不是无知的空,而是假装懂的空。
它像一面镜子,映出我们的成人世界——
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说漂亮话,却从没真正表达过自己?
我们在会议上说“优化”,在生活里说“挺好”,
在朋友圈说“感恩”,在夜里偷偷叹气。
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不过是我们的投影。
他们不过是提早学会了“人设”。
有个老师说过一句扎心的话:
“现在的孩子太会说话了,却越来越不会讲真话。”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径上,
真话是危险的,套话才安全;
情绪是累赘的,格式才稳妥。
所以他们宁愿假装成熟,也不愿暴露稚气。
可一个人若太早学会隐藏,就再也不会真正生长。
孩子写社论,其实是在模仿——
模仿电视里那些慷慨陈词的主持人,
模仿作文模板里那些四平八稳的句式,
模仿大人世界里那些一本正经的空话。
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思想不是用来显摆的,是用来照亮自己的。
真正的文章,不是“写得像大人”,
而是“写得像你自己”。
如果你愿意,请告诉孩子——
写作,不是表演理智,而是发现真心。
写那天你偷偷哭过的午后,写你不懂却努力理解的事,
写一次误会、一次小确幸、一句没说出口的道歉。
那些微小的感受,比任何“伟大主题”都更真切。
思想不是堆砌的句子,而是你如何看待一朵花、一场雨、一场委屈。
当一个人能写出真实,他就已经比许多“空洞的大人”更有思想。
孩子不是不会写,而是被吓得不敢写真。
他们在语言的迷宫里迷路了,
以为“深刻”就是空洞的堆砌,
以为“思想”就是把情感藏起来。
但其实——
世界最动人的思想,
往往长在最真诚的表达里。
⸻
所以,别骂孩子“装”,也别笑他“假”。
他只是太早听懂了我们嘴里的那一套。
而我们要做的,
不是教他“如何说得像大人”,
而是教他“如何写得像自己”。
当一个孩子重新学会写“我喜欢”而不是“我认为”,
重新学会写“我难过”而不是“我反思”,
那一刻,他的心,才真正活过来。
文明的传承,不靠语言的高度,
而靠语言的真度。
让孩子写回自己的心,
就是拯救语言,也是拯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