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1。
莉迪亚死了。
这是小说的开头。一来就让人有非常沉重的感觉,对于死亡感触不深的我,很难理解这究竟只是一种真实的悬念,还是只是作者博人眼球的噱头。等到一路读下去,竟对于自己一开始的怀疑,颇感到惭愧。
对不起,莉迪亚。
对于别人的离去,若不能抱有敬意,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而我,竟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2。
莉迪亚的死,最终让渴望与众不同的白人母亲玛丽琳,渴望融入人群的中美混血父亲詹姆斯看清了他们自己。
与众不同与归于平淡,这两者,本就注定矛盾啊。
而一切,都太晚了。
在过往的时光中,他们将曾经的自己所缺失的一切——理想和期待,加诸在莉迪亚身上。顾此失彼,家中长子内斯和幼女汉娜,也经历着不比莉迪亚轻的痛苦。
天平一边早已不堪重负,而另一边因为长期的忽视和冷落,轻飘到几乎快要消失。即使是孩子们的世界已经濒临崩溃,身为父母的他们,也还是继续着他们的期待和忽视......
3。
在我看来,文案中“他人的期待”,百分之九十来自于父母的期待。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对像玛丽琳和詹姆斯这样的父母,就有多少个长期生活在压抑和缺失自我的莉迪亚们,以及因长期忽略而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的内斯和汉娜!
真希望所有为人父母者,甚至还年轻的我们,都能读读此书。以它为反例,不要再造就下一个莉迪亚,内斯和汉娜……
不是为了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是想让他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他累了,让他歇歇;他受伤了,让他哭泣;他努力了,便肯定;他失败了,安慰鼓励;他赢了,为他欢呼……
父母子女一场,本就不是谁属于谁,谁拥有谁。无非茫茫人海,因着上天的安排,这辈子互相陪伴,共同成长。这个过程中,父母完善自己,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拥有长大后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
4。
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恐怕就是孩子已经身心疲累到快要陷入深渊了,父母还在一旁拼命地“云淡风轻”——
“孩子,你要努力,你一定要努力呀……”
莉迪亚死了,我竟觉得,对她而言,那是一种解脱。
p.s.
这本《无声告白》,请放到你今年的必读书目里吧,相信我,你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