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如何使用工具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效用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金钱是社会中价值交换的中介产物,因为金钱的诞生,极大简化了我们的价值交换,我们不用再拿着大米去换衣服,我们直接把我们的大米转化成同价值的金钱,然后拿着金钱去购买衣服,银行的诞生让我们连金钱都不用拿了,直接用账户交易,微信和支付宝的诞生更是极大简化了这个交易过程,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去交换我们的价值。
使用工具效率的极大提升是不是也提升了我们的消费满足感呢?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这样效率的消费模式下,你的幸福感有没有提升,我估计大部分人给的答案会是:我没足够的钱来消费,当然提升不了满足感。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如果按照你目前的消费方式给你足够的钱,你会很快把消费的得到感给用光,从此花钱再也无法给你带来任何满足感。
伊丽莎白·邓恩、迈克尔·诺顿在其书《花钱带来的幸福感》中提到了三种关于如何花钱可以最大化幸福感的方法:投资体验、制造享受和正确捐赠。
投资体验
曾有机构采访过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的一些人。这些受试者当下反馈十分满意。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整体的幸福感却没有一丝提升。实验人员发现:相比购买体验,实物带来的快感十分短暂。同样在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中,57%的人认为购买体验比实物更让他们感到幸福,而只有34%的人答案相反。
说的就是你购买的过程比最终得到的实物更能给你带来幸福感,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购物的过程,尤其是大物件的购置,以买车为例,买车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激动和幸福的并不是把车开回来之后的过程,当你开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幸福感是在逐渐消退的,而让这种幸福感上升的过程却是在购车之间的消费体验过程中,从你物色车辆开始,你的幸福感就会随着你购买体验的加深而逐渐提升,尤其是在不断看车、试驾、咨询以及对比的过程中,哪怕是在汽车论坛上与朋友们分享体验都是一个可以让人幸福感提升的过程。
之所以体验比实物更加让你体验幸福感源自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的联系和回忆。
联系:在体验的过程中你可以和其他的很多人和事物产生联系,你与卖家的沟通、你与导购员的讨论、你和网友们的分享以及你直接与实物的接触体验,这些联系都可以极大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回忆:在我们体验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可以勾起我们的美好回忆,人类大脑天生就会更容易记住那些美好的回忆,而会忘记那些不痛快的经历,这让我们可以在回忆中提取更多的美好,让我们提升体验的幸福感。
制造享受
在这个概念里面隐含了一个经济学的常识---边际效用递减。通俗一点就是,当我们非常饥饿的时候,我们吃到的第一个馒头是最香的,当我们开始吃第二个、第三个……我们会觉得馒头的味道不如之前的好吃,当我们吃到第N个的时候,基本就没有愉悦感了,这就是经济学中伟大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在我们的消费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原理,我们的幸福感同样遵循这样的道理,因此在我们的消费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好计划,对我们的消费行为进行规划和限制,无限制的消费不仅不断扩大自己的欲望,而且还会降低自己的得到感,这对我们的消费幸福感是有害的,因此我们要限制和保持新鲜。
限制和保持新鲜:你要限制自己的购买欲望,当你感到极大幸福感的时候,你要学会保护这种感觉,比如你非常渴望吃一个冰激凌,这时候你给自己买了一个吃,这个过程幸福感爆棚,这时候你一定要告诉自己:今天就吃一个,吃得多了会破坏这种幸福感。如果你任由欲望去继续购买,你会直接毁掉冰激凌这种可以给你来带巨大幸福感的东西,当你毁坏的越多,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东西就越少,最终你会认为只有那些你暂时支付不起的东西才会给你带来幸福感。破坏你幸福感的并不是东西本身,而是你自己的贪婪和欲望。
正确捐赠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中所言就是兼济天下可以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当你走过路边,看到街边乞讨的母女,你会不会伸手放下几元钱,尽管你可能知道乞讨的人可能是表演的,你最终还会因为你的付出而感到极大的幸福感。同情和帮助他人可以为我们带来幸福感,有多少成功人士都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搞慈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帮助别人是可以极大提升幸福感的,金钱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更多的意义,他们要追求幸福感就需要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来获取。
想要正确的帮助他人就需要我们通过正规的渠道去帮助,而不是类似于路边的施舍这样的简单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有时候不仅帮助不到真正受伤害的人,反而还会鼓励更多的人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采取正确的渠道和手段不仅可以体验捐赠的幸福,更能见证到自己的慷慨产生的美好结果,与被帮助的人建立更多的联系,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善行带来的影响,这种反馈机制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提升消费幸福感不是简单的买买买,更应该是我们从人性出发,掌握内置基因设置的那些套路,通过合理的配置和行动给自己带来幸福感,也许你觉得有了无穷尽的钱才能带来幸福,相反你的幸福感来自于你的欲望和感受,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克制欲望,保持理性,能驾驭自己是征服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