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群解散,破除工作群形式主义

江西通过整治形式主义,解散了1.9万余个不必要的工作群,显著减轻了基层干部负担,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抓落实、谋发展和优化服务。形式主义的核心在于过度追求表面流程而非实质成效,解散冗余群组能减少无效信息干扰,提升工作效率,但也需警惕“以量少论英雄”的倾向,避免将退群本身异化为新形式主义。

 

为什么我们对工作群深恶痛绝呢,因为它是形式主义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不仅加重工作负担,还削弱了实际效率

 

工作群数量过多,导致信息过载和维护负担加剧,需同时管理大量群组(如某些村干部手机中有26个工作群),分散工作精力 。

 

强制性打卡与学习要求,通过政务App或群组强制进行签到、积分积累和留痕操作,占用大量时间进行形式化打卡而非解决实际问题 。

 

过度留痕和表演式汇报,强调在群内频繁截图、记录痕迹(如美化文件或强调流程细节),而非关注实际工作成效,类似于无效会议中的表面文章 。

 

无效讨论和信息冗余,群内充斥无关消息、重复通知或冗长争论(如跨部门协调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到位),导致关键事务延误 。

 

群组依赖型加班与拖延,部分员工通过在群内“表演式加班”(如深夜发送无关消息)博取领导关注,或拖延决策至截止日期,加剧时间管理混乱 。

 

这些表现反映了形式主义在工作群中的泛化,需通过精简群组、优化流程和聚焦实效来根治。

 

类似江苏举措如浙江的纠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通过源头预算管控和标准化审核,减少花式汇报,让干部回归田间地头等实际工作场景,体现了减负的精准导向。工作群作为现代沟通工具,本应提升效率;整治需平衡群组数量与管理质量,通过精简非必要群、整合功能重叠群,并加强内容规范(如杜绝闲聊和过度留痕),才能既释放基层活力又不牺牲便捷性。

 

总体而言,解散工作群是整治形式主义的积极步骤,但必须辅以系统性改革,如优化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减负的长效化,也能给我们普通打工人减负,减轻形式主义的重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