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秦帝国》这套书,六部十一本: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从年初到现在只看了三部六本,委实不如我意。原是我本人性格不喜电子书,特别是这种凝重气息的历史小说,所以观看此套书的时间一推再推,到现今只看了三部。大概只有那种书香之气才能激发我的心智与联想,经得起我慢慢品味一番。
前有纵横下大国,后有将军点江山。你来我往将星出,兵血临城谁功过。姬燕田齐纷纷落,秦赵一战天下危。
九鼎无妄成梦魇,临危不惧现将才
自战国以来,秦国的几代国君,忍辱负重者如秦孝公嬴渠梁,图强东出者如秦惠文王赢驷,再看现今秦武王赢荡:兵发天子洛阳城,幽幽九鼎无妄灾。一个更适合做猛士的国王,何曾细想过己身生死已牵系邦国安危?大河涛声夜沉雷,武王垂危秦将出。
撒手而去,疏忽间大国安危就落在上将军甘茂和千夫长白起这两个人身上。生前有何志,此身留何憾?死在国都千里之外,消息一出:轻则祸起萧墙,重则举国而危。这样的结果可不是甘茂与白起所愿见得!
一个征战杀伐的明日将星,比起朝局变化更懂战场。然则关乎国家安危之际,他却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交待甘茂咸阳军务状况,立即直奔蓟城秘接新王。历史不是任何人可以主导的,因为人是被历史引导和推动的。唯一可以做的是临机应变,转危为安。武王身死消息不胫而走,祸起萧墙如料而来,攘外必先安内。魏冉与白起这对伯乐和千里马正式结盟,安定秦国内乱,一致对外。
一、前有桀宋,后有婪齐
宋国是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位于韩齐楚魏几大战国之间。因于宋国之类小国的存在,便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原是几大战国各自较劲,疏忽了这个鸡肋一般的宋国横在中间。宋国也在宋偃即位以来,吞灭滕薛两国,夺楚淮北三百里,拔齐城五座。加之残虐庶民好战喜功,使得天怨人怒,谓之桀宋。
野心勃勃的小宋国成功的引起了各大战国的注意,齐湣王田地就是其中之一。独吞一个宋国,这几乎是几大战国任何一国都想做的。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轻则后院起火,重则举国陷危。田地的小算盘打的还不够精妙,但胃口却很大。
诚然他的确如此做了:计划由原本的灭宋改为六国联军兵压函谷。趁此联军攻秦时刻,伺机吞宋,又暗撤齐国主军。最后联军只得齐国一家买卖划算,仁义信用全无。
历史对弱者总是残酷的,诚然面对强者一样如此,特别是那种招致天下痛恨的无赖之人。天下几大战国,何惧一桀宋?不过是为彼此之间相互制衡罢了。奈何一个田地这般急躁,引得天下恶垢。联军仗前斩他国之将,何其所为?小儿竖子也!
二、幽燕过齐,大争谁主沉浮?
齐有王如此,怪乎才俊空。六国攻秦惨败而归,齐国独占桀宋,徒增外患。虽则田单流言相助,侠士为国纵横奔波,奈何自绝于此,天下惩罚!
燕国是自西周至今的老诸侯国,弱燕一直是他国的评价。燕昭王与乐毅这一对君臣携手,让我想起了曾经的秦孝公与商君。
几番动荡与变故,差点毁了六百年基业的老燕国。忍辱负重在姬平的心上从未改变过,强燕固国一直是他的目标,报仇雪恨是燕军将士的雄心,立志辅君为国是乐毅驻燕的抱负。
时机已到,桀宋已灭,婪齐该罚。联军伐齐,一雪前耻。双方兵力对比之下,联军处于弱势,然在济西一战,齐国四十万大军就已覆灭,加之临淄城外会战,齐国二十万新军又战败溃散。曾几何时的威威东方大国,而今却如一叶浮萍般动荡不安。
酷刑万仞恨难消,悔不当初空余骨。一己之私,招致亡国之危。纵有田单火牛计谋复国后,大国身姿已成昨日风。
①燕昭王、乐毅——奋图强国,儒将风骨
燕昭王与乐毅这对君臣携手,变弱燕为强燕。虽不及秦孝公与商鞅的君臣功绩,实则让几百年的老燕国振臂高呼了一次。子之留给姬平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燕国,前有齐虎,后有胡狼,着实让新晋王位的姬平忧心忡忡。
雨打浮萍燕风荡,祸乱丛中定邦危。招贤纳谏得名士,忍辱负重革新政。他年轻少束齐军,几番勤苦兵压境。纵有横谋大志现,脱胎一跃站七雄。
昭王姬平在乐毅的辅助下,终是看到强大起来的燕国,辽东骑兵振翼直逼齐国。他是幸运的,但同时又是不幸的。生逢燕国乱政,化弱为强,一雪前耻。幸运的是在他手里看到一个老诸侯国的崛起,已对得起父辈祖辈们了,至少看不到姬乐资把家底败光就好。不幸的是君臣再不能携手共进,大志终有遗。
古今往来,将分很多种类。有猛将,勇将,悍将,儒将,智将,谋将等,而乐毅就是此中儒将也。
乐毅本魏国人,燕昭王招贤纳士,遂驻燕辅姬平。乐毅入燕后,也的确发挥出他应有的才能。但他同姬平一样,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们君臣造就的新生燕国已让天下刮目相看,不幸的是眼看着将士横卧他乡无奈己身。
两次反间计,为何老燕王姬平就看得明白,太子姬乐资反而中计?既有姬平造新燕 ,何来姬乐资毁了这一基业。想来历史就是左手为你抚平创伤,右手不定何时再给你一巴掌,如此循环往复。
魏有名士将乐后,燕王纳得亚卿座。君臣执手造新番,内外艰苦同心向。十年练军戍辽东,终有天时报前仇。儒子观齐见分毫,临机一会入咸阳。纷纷纵横谋大国,联军压齐兵剑指。谈笑尽收七十城,新军轻锐不可挡。儒风道骨化齐心,围是有义不急攻。三咸军令仁服民,莒墨何奈行道阻。都城浪口蜚语飘,新王气戾身难留。
就这样,燕昭王与乐毅君臣终是没能造就一个像秦孝公和商君的传奇那般。因之姬乐资不是秦惠文王,没有他的深沉远见与智谋为国。有之乐毅的儒将风骨存,辽东骑兵攻池掠地已下七十余城,将士手屠齐军不下几十万。如此这般下去,难说不是桀宋第二?
②鲁仲连、田单——侠士为国,商旅尽义
燕灭齐之战,没有鲁田二人,恐是齐国早已不在。一个侠士奔波化国危,一个散尽家财守故国。死去的田地应该是要感谢此二人的,没有他们二人的智谋,何有后来的太子田法章复国。
鲁仲连是稷下学宫后期的代表性人物,亦是战国末期的仁义侠士的代表。田单是旅商从军政的代表,前有魏国白圭,后有秦国吕不韦。此番种种,皆是为己为国。
东有大海翻蛟涌,临淄浓雾话君王。几世累仇敌怨明,布衣侠士为国忧。千里奔波合纵计,碧水风雪云梦泽。涛涛江水斯心缕,兴衰成败有定数。伐齐待君仁义在,孤城奈是反间谋。纵有暗磊私奸诈,原是尽忠此身国。
前有桀宋后婪齐,占得功贪遭余恨,岌岌而危风烟聚,国有义商奇谋妙。危机一散齐无忧,宿敌终有决战刻。保得田商固祖地,即墨去商披战袍,边城轰隆古战器,守得孤城兵法通。北燕君臣生隔隙,火牛战法重拾心。一举复国勇义尽,名商安平田氏君。
三、旷古战国,何憾此生……
惶惶七大战国,蚕食掠夺疲其有五,彼时的楚衰韩弱魏退齐燕相杀过,独留秦赵两强争霸战。这场旷古的大战终于在韩国献出上党后,暗流涌动秦赵对决一战爆发。
上党的地理位置特殊,赵得之,无疑锦上添花,成为邯郸城西部的天然屏障,将秦国压制在河内。反观若秦得之,难说不是如虎添翼,居高临下直逼邯郸腹地。可以说韩国这片区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这般重要的地理位置,却不是两国所属,因此秦赵争夺上党便成为天下各国最瞩目的事。
几年过去,秦赵两国由最初的上党两军对峙到了最终长平一决的时刻。赵国历经林胡风暴后,实力已非从前。秦赵两国在兵力上没有多大的悬殊,因此一战成败就落在为将者兵法何用上。兵士忍耐军马嘶,计谋换将密入军。
兵法之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如孙膑为田忌谋划的二陵之战,都是以地理优势战胜。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观今白起所做,兵力不似倍过,却等而围之,均因山川之利所在。
金戈铁马浴血战,长平对锋天下惧。秦有白起这般赫赫战神,令天下诸侯为之胆寒色变。此战落幕于声,赵国再无往昔强势称霸。秦国也是满身伤痕,但天下再无敢与之争锋图霸者。
①廉颇、蔺相如——将相佳话传
将相和则国安,将相离则国危,前有齐国的田忌与驺忌,后有秦国的范雎与白起。难得老将士子和睦心,峥嵘岁月共辅主。古今往来,将有以勇进闻于诸侯者,有杀伐果断闻于诸侯者,有智计谋略闻于诸侯者,有坚守攻实闻于诸侯者。
而廉颇则属于前者,以勇气闻达于诸侯。沉稳勇健,是廉颇身上烙印岁月的痕迹。其实我是期待廉颇与白起一战的,毕竟是旷古战国四大名将之人。然则历史的预料总会有所偏差,与秦决者马服君子赵括,老将终是此生有心奈若何。
赵有嬴姓将廉颇,身以勇猛达诸侯。百战边关传威名,孤身是胆为国忠。负荆原来将相和,胸怀持重肃兵严。关月胡风吹老身,计权终至别战将。
说到廉颇,不得不说他的老搭档蔺相如,此二人将相故事可谓赵国的一大亮点。一介布衣使得赵国在与秦国的邦交上,不输颜色分毫。
秦闻玉璧威压赵,文王宦者道相如。布衣聚身王前殿,周旋灵智据力争。完璧于赵使者臣,锋芒遗漏谋国家。赵有鸣瑟秦鼓盆,渑池聚会尽胆识。
②赵奢、赵括——狭路相逢,纸上谈兵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强军已是无可厚非的。几乎每战每胜,无一例外。
秦于阏与之败,天下又一次震惊了。
秦国愕然了,赵国欣然了,诸侯乱纷纷。
没有战神白起的征战,秦国败了!
马服君赵奢,原是掌管国之赋税,因于平原君举荐而成国家栋梁之材。适逢秦赵阏与战事,赵惠文王疑惑问求,奢答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推新法税有疵,奢言以说君国利。平原自难愧为当,能臣治国安府库。王心难断阏与事,问战于奢当何为?豪言相据险远利,勇者狭斗胜者出。秦军首败天下惊,马服一战赵军扬。
狭路相逢勇者胜,马服君赵奢做到了这一点。马服子赵括,熟读天下兵书。没有其父的兵家实战,一语说尽兵家兵法云之道不和。长平布防又与老将廉颇起争执,试问军战戍边谁的能为强?豪气勃发君王殿前言战将,长平对决终是赵括与白起。
大国之争,安能一书生葬送忠骨魂?白起师曾言:“若先有兵书成见,则无实战好学之心,反倒是兵书成了牢笼。”
马服阏与话勇兵,小儿自觉囊兵书。家父曾其过兵论,不足大用军为将。文王笑谈尔之过,雄心推敲当大为。计有流言战前飞,换将长平赵势变。等闲战神不遵兵,纸上谈战话谁人?惶惶大军亡命涯,书生误国缚茧笼。
③秦昭王、范雎——君志臣计大谋出
秦昭王与范雎这一对君臣,你来我往相互扶持。可以说没有范雎,昭王亲政还真难说何时才能实现。当时的秦国,基本以丞相穰侯魏冉马首是瞻,四贵权中谋私利,昭王恍若一个傀儡之君。
范雎入咸阳,昭王临亲政。驱贵权,固秦法。君臣合计出大谋:远交近攻!前有张仪纵横策士下大国,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建设方针。今者范雎提出明确的军事策略目标,使秦国图霸天下有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方针政策。
大梁俊杰齐现识,引遭横祸殃此时。小人见利图所为,夜于求赏救尸身。稽代王命谋国士,计得张禄范雎才。咸阳宫内见君王,拜相合谋强秦计。大针方略见成效,反间长平秦威赫。
昭王与范雎在某些方面是同一类人,恩仇情怀重。范雎感恩郑安平的相救情,却葬送了多少秦国勇士;昭王念怀范雎于己之恩和秦国之谋,却亲手葬送了一代秦国名将。
秦昭王赢稷,秦国历史在位最长的一位王。我们都知道他之后孝文王庄襄王,紧接着就是那位结束几百年战乱的秦始皇嬴政。曾试想过,如果,如果昭王与白起没有走到君臣两渺茫的那种地步,一统华夏何来后世之功绩?奈何历史却没有如果这一说?
武王拔鼎陷洛阳,一夜骤变风烟动。蓟城新王年方少,幸得家戚安咸阳。联军兵压函谷外,授命左更河外战。秦师狠叼势虎狼,君臣将士咸阳宫。百年六国始乱战,良谋夜话定根基。离宫朝堂威何在,冬雷震震宫廷变。大梁才士拜相国,远交近攻谋划出。锋芒一现裂合纵,报得恩仇立国威。对峙上党连长平,心不在境远君臣。杀降以死对苍天,谁明后憾悔当时。
④白起——不败战神,何憾此身
武安君白起,不败战神,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出身行伍之间,秦国实打实的传奇将星,战国四大战将之首。
说到白起,列国无不咬牙切齿,痛恨又敬畏。在当时,秦国征战对决只要有白起在,各国就只有吃败仗的份。白起将秦国新军的快准狠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锋芒完全盖过全盛时期魏国的魏武卒,燕国的辽东骑兵,赵国的林胡铁骑。
白起年少时便入行伍,武王兵至洛阳前,也曾奇袭破宜阳。可谓天生一将星!武王身死去燕,秘接新王遇乐毅剧辛。辛观白起面相言:“将军头骨如长矛,锐气灌顶盈出,此谓兵神之相也。更兼鹰隼角目,腮纹入颊极深,主沉雄坚刚锋锐无匹。十年之后,将军威名将赫赫大出。二十余年之后,天下将无人敢与将军对阵。”
又言:“将军刀眉横阔,眉宇间肃杀充盈,此谓杀气过甚也。战阵之间,将军若能得止且止,可成万世之功也!”白起回答:“得止且止?兵者,死生之地也,何能如宋襄公一般迂阔?”
这一番燕国交谈,倒是划得乐毅与白起的区别。乐毅领兵伐齐,‘得止且止’于儒风,学做宋襄公王师仁义不妄为,却给了齐国死灰复燃的时机。长平一战杀降天下颤,放之后患无穷,不放置于何境?功又何?过又何?直教天下惧怕大秦军!
他是天生将星,一生征战杀伐只为秦国能独霸天下,亦是爱护士卒的赫赫武安君。于他而言,攻伐时机与秦国士卒皆是为将之道!长平之战后,即使秦昭王亲下令攻赵城邯郸,他也言辞绝烈。
忽然想起他曾随秦武王奇兵破宜阳时,对甘茂说的话:“兵者,国之大事也,何能以秦王率性一言,而决大军所向?”此番攻赵时机已去,将士久在外征伐搬师回军入咸阳,军心早已不似长平之战前。况乎邯郸城早已戒备,各国又伺机而动。
白起之死一直是我不愿触碰的话题,历史留给后世的是一个杀神形象的他。古籍记载的都是他白起打了哪些仗,杀了多少他国将士。他是一个兵痴战狂,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打仗上,没有秦王和范雎的为政头脑,没有乐毅得止且止的儒将之风骨,没有廉颇的严阵以待守攻备,没有伯乐魏冉的拍手叫绝,没有宣太后的鼎立支持……有的只是让人心惊胆惧的刽子手,不遵王命的将军令,冷血无情的战狂……
郿县白氏兵名起,少年入得行伍间。武王当国图大计,随军征伐向洛阳。奇兵智谋破宜阳,千夫小将漏微茫。九鼎无妄成梦魇,临危受命现将才。风雨飘摇修矛戈,赳赳悍勇赴国难。六国联军兵压至,左更领命固国危。河外大开狠叼猛,咸阳宫内君臣庆。攻池掠地计楚魏,君臣一心夤夜决。冬战河内大惊雷,飓风狂飙拔魏城。三十河东与河西,名将吴白作玄机。江峡大战破南楚,夷陵激火逼郢都。离宫永巷政水深,伯乐私心去权位。三晋合谋易上党,秦军战马嘶声烈。旷古一战长平决,徒留功过战此身。
历史的真相总是模糊不清的,像白起这般功威赫赫的战将,总是越走越难。此身背负多少血泪战,常使幽魂锁命身。天下惧秦怒火恨难泯,终当以死谢苍天。
PS:因为秦三没上映,借书翻阅寄情怀。(此文为本人微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