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太子朱标,仁厚儒雅,深受朱元璋喜爱,可惜英年早逝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为人宽厚仁和,勤勉好学,颇受朝野好评,曾被朱元璋委以监国辅政之责,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01、自幼聪慧,受良好教育

朱标于1355年九月五日出生在太平府商人陈迪家中。朱标出生时,父亲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

长子出世给朱元璋带来了莫大欣喜,并留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石刻。此后朱元璋夫妇对孩子特别呵护。

为了让长子朱标得到良好的教育,1360年,六岁的朱标就跟随大儒宋濂学习儒家经义。

宋濂学识渊博,性情温和,擅长启迪心智,他以《论语》《诗经》开蒙,循循善诱,渐引朱标入儒学之道。

每当学有所悟,朱标总要亲书心得,呈于父亲审阅,朱元璋观后大喜,屡次赞誉朱标勤学好问,仁德可嘉。

02、被立世子,了解民生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

1367年,朱元璋令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临行前朱元璋教导朱标,一路上要多关注民生,了解百姓的喜好。

该年冬,朱标跟随朱元璋观郊坛,朱元璋命人引至农家,察看百姓衣食器。朱元璋又指着路旁的荆条和楚树说:

“古时候用这些植物制作朴刑,因为它们具有祛风的功效,虽然会造成皮肉伤害,却不会致人于死。古人制定刑法时用心如此仁厚慈悲,你应当牢记这一点。”

03、被封皇太子,备受器重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为其配备了豪华的名师阵容。

他文有宋濂、李善长等,武有徐达、常遇春等,朱元璋也亲自教导,足见父亲对他寄予厚望 。

同年,朱元璋挑选了一批品性优秀的青年才俊陪朱标读书学习。

此外他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征召各方名儒轮流为太子和诸王讲课。

朱标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从经史子集到军事策略,从治国理政到司法断案。

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1369年,朱元璋命东宫及王府官编辑经史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训谕太子和诸王。

朱元璋甚至下令,所有朝廷奏章均需同时送交东宫,让朱标提前熟悉朝政。

当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时,各位重臣可以直接和太子沟通。

03、处理政事,有才能

1371年四月,朱标与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这一年,朱标和常氏虚岁17岁,少年夫妻,伉俪情深。

1377年起,朱元璋下旨:“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令其处理政事,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

朱标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不仅精通经史,对军事和政治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日常朝会,他从不倚仗太子之尊与老臣争功,反而谦逊听取众议,常常亲自批阅奏章,细致入微。

他在处理事务时身边有一群顶级的东宫属官辅佐,如李善长、徐达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只要他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很难出现大的差错。

他处理政事非常勤奋,每日天未亮即入大本堂批阅奏章,夜深方退,政事纤毫毕现,政令井然有序。

朱标还进行一系列改革,他改革军屯制度,让辽东士兵在屯田之余研习儒学;叫停苏松地区的重赋,将江南的丝绸商税降至二十税一。

朱标主持修订《大明律》,删除了多项严苛条款。他还设立“登闻鼓”制度,允许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诉冤情。

朱标能够将文臣、武将、宗室等各方势力凝聚在一起,文臣敬佩他的仁德,武将认可他的地位。

朱标曾多次巡视边防,检阅军队。在蓝玉案爆发前,朱标与蓝玉等武将关系密切,却又能保持适当距离,既不得罪父亲,又维系了与军方的关系。

当蓝玉在捕鱼儿海大捷后纵兵劫掠,他坚持按军法论处,惹得这位舅父级的开国功臣摔杯痛斥:"竖子安知兵事!"

他重用文官集团,设立文华堂招揽詹同、吴伯宗等人才,形成制衡武将的力量。

04、仁濨宽厚,敢于劝谏

朱标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熏陶,养成了仁慈宽厚的性格,朱标主张“宽通平易之政”,而朱元璋坚信“刑乱国用重典”。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大开杀戒,牵连数万人。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唯有朱标敢于直谏:

“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表面不悦,却私下对侍臣说:“太子仁柔,然正可调朕之严。”

1382年,苏州知府魏观因疏浚河道触犯朱元璋忌讳被判死刑。朱标力陈魏观在任期间治理水患、减免赋税的功绩,最终说服朱元璋改为流放。

在对待部署上,他也尽显仁厚,洪武七年时主动召集太子东宫中离家日久的伴读、赞读,给他们放假回家探望亲属并赠送路费。

对于小民,朱标会刻意留心农事,在宫中种植庄稼感受农民辛苦。对待罪犯,他会酌情减免囚犯罪责。

05、团结兄弟,有威信

朱标自幼仁孝,宽厚待人,在兄弟诸王心中,他更是谦逊如竹,柔中有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

诸王有事入宫,朱标总是亲迎于前,言笑温和,设宴款待。席间不谈朝政,只言家常,或忆往昔兄弟共戏之事,未曾稍露争权之意。

每遇诸王违制,朱元璋震怒欲加重典,太子常常设法调和,求情解围使他们免受责罚。

秦王朱樉在封地胡作非为,朱元璋欲废其爵位。朱标亲自前往西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让朱樉认罪悔改。

晋王朱棡因私造兵器被弹劾,朱标在朱元璋面前痛哭流涕,以“兄弟手足”为由求情,终使晋王免于死罪。

朱标与朱棣感情尤其深厚,幼时兄弟间曾同习武艺,朱标见朱棣聪慧勇武,常称赞不已,屡向朱元璋荐举其功。

燕王府内亦得太子多方支持,兵权稳固,府中上下感恩东宫,朱棣对他十分感激。

朱棣天性强悍,勇武绝伦,对朱标却从未显露轻慢之色。每每入京朝见,必先谒东宫,称一声“仁兄”,走时向他道别,执礼甚恭。

06、视察洛阳。得病离世

1391年八月,明太祖因江南地薄而有迁都之意。于是命皇太子朱标前往关中与洛阳视察。

朱标骑着骏马,带着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金碧辉煌的南京。他们跨过长江,穿越崇山峻岭,一路上云遮雾绕,风景如画。

到达洛阳后,朱标被这座古都的宏伟与沧桑深深吸引。他驻足于洛阳古城的城墙之上,眺望着那座曾经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

洛阳的河流缓缓流过,古老的桥梁依旧坚固。朱标心中泛起一丝志向:“此乃定都之佳地。”他决心在此绘制都城蓝图,回京后献于父皇。

当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返回应天府,一路舟车劳顿,回京献上陕西地图之后病倒。

在生病期间,他依然坚持向朱元璋上书,陈述筹建都城的计划与愿景。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图纸与模型,每一张图纸都蕴含着他对未来都城的憧憬。

临终前他攥着朱元璋的手,血沫染红了御赐的明黄缎被:"愿陛下少刑戮,多行仁政。" 帝王的眼眶第一次蓄满泪水

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不已,同年八月,朱标葬于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号“懿文太子”。

朱标自幼聪慧,备受父亲朱元璋器重,被封太子后受到良好教育,他天赋异禀,在政治军事都有卓越才能。

他宽厚仁慈,他敢于直谏,救了很多人,他团结兄弟,在兄弟中威望很高,文武大臣对他敬佩有加,可惜英年早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