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时代 6 | 每个人都寻找着新时代的位置
韦美天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这可大大出乎罗场长的预料。农垦局的局长打电话把他臭骂了一顿:“睁眼瞎,这么难得的人才被你放走了!”事到如今,君子一言,他怎能说话不算数,便不为难韦美天。
韦美天在报到时,他碰见了导演系的杨春白。俩人一见如故,高兴地互相击掌,下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俩人聊天的时候,韦美天几次想打听下南彩云的消息,话到嘴边却又想:“我赶上这么好的机会,看看周围,不但这里,全国的人都只争朝夕地奋发学习工作,为国家、也是为自己的明天努力呢,我一个堂堂男子汉,应该事业为重,谈何卿卿我我?”便始终没好意思开口。
杨春白却善解人意,君子成人之美,主动说:“我妹妹彩云不久前回云南去采风,为当地一个歌舞团编排《孔雀公主》,可能要几个月才回北京来。”
韦美天心领神会,不再担心。俩人来去匆匆,各自都通宵达旦、如饥似渴地学习、观摩各国大师的经典电影,抓紧每一分一秒弥补被文革中荒废掉的蹉跎岁月。

时光如梭,孔雀农场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也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在慢慢变化。
春花自韦美天走后,感到偌大的孔雀农场都空了,变得更加沉默了,但钻研《论语》的劲头却更足了。
叶子因拿到介绍信晚了,耽误了报考,但有了韦美天成功的鼓励,准备来年再考中央戏剧学院学表演。
李大河喜欢二人转、说笑话,承包了农场的文化宫和文艺队,忙于放电影、搞演出。
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适应着新时代的变化,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纷乱的时代转型中寻找、定位着自己的新角色。
贾明获得承包农场基建队的权利,不但包下农场里的所有建筑工程,以后还可以到农场外、到省城去接建筑工程。他问马大龙:“孔雀农场的能人都飞走了,你有什么新打算?”
马大龙也在思考着自己的路该怎么走,答道:“听韦美天说,叶子想考到北京学表演艺术。我要走的路,也必须往艺术上靠,这样就能和叶子近一点、见面就多,将来就有机会走到一起。”
贾明讪笑道:“你一个泥瓦匠,懂什么艺、什么术?”
马大龙却不生气,说:“你也不要把艺术想得多么神秘,难道光表演、拉琴、写大字是艺术,难道建筑就没有艺术?”
贾明给整蒙了,问:“你琢磨出啥道道了?”

马大龙说:“咱们建的毛坯房,遮一遮糊一糊、贴一贴包一包,把房里屋外见惯不美的白墙红砖给整得有模有样了,不再千篇一律了。”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彩页,“你看看这画报里外国的房子多漂亮,不都是装修的吗?装修,不是艺术吗?”
贾明问:“你把装修说成艺术,和叶子的表演艺术,不是一个行当吧?”
马大龙说:“你别忘了,咱们看的电影里那些房子,特别是打仗的电影里烧了、炸了的房子,难道是真房子?那叫道具,都是假的,都得靠咱们这个行当装修装饰出来。这不是走到一起了吗?”后来,马大龙才明白,这叫布景。
贾明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就说么,那烧了、炸了的房子多可惜,得花多少钱,再多的房子也经不住啊?”
让马大龙感到骄傲和自信的是,这个行当还没人搞,他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步,不怕被别人挤出行。
于是,他开始和贾明的建筑队捆绑着给承包的工程做装修。当时国家的房改还没开始,个人家居装修还是空白,只是给单位的房子搞些简单的包墙修角的活。这已让马大龙开始走出农场,对未来看到了一点点曙光。
(全文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