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

关于哲学,智慧,真理,价值。

智慧的定义。

智慧是真实的,它是一种存在性的体验。智慧不同于知识,可是它本身却又是知识,智慧是自己的知识,并非他人的,如果是他人的智慧,那在你面前就只能算是知识了,智慧是从你脑子里蹦出来的,他不是你突然想积累就能积累的,它而是一秒间的信息。

智慧是体验,也是成长,更是思考。那便是你的思想。智慧其实就是你自己本身,这也绝对是一场很漫长很漫长的沉淀,智慧促使你进入未知的世界,进入探索,进入无限。

                  ——天红~尘沫  2017.05.07.22:58

诗人爱特勒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们在信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呢?”

信息是现代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比如常常上网去寻找一些信息,借此可以认识许多东西。再举个例子来说9.21大地震的时候,有些人是从打电话回来的,海外亲友那里得知地震几级震中在什么地方?这是因为在海外的人看到媒体的报道,知道台湾地震的信息。相反的,在震区的人反而因为停电,一时之间无法得到任何讯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谬的现象,这显示出了信息的重要。但信息量太大,也就出现了,有些信息不是很重要,甚至有的信息变成了垃圾。有很重要的信息,他们才会记录下来,而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也就是我们知道的知识。

而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正是人们记录下来的重要的信息。那些重要的信息正是一个人存在性的体验中所感受到的感觉。但是我们所有的感觉其实都是相对的,所以很容易让我们造成幻觉。

一种是存在性真实感受,一种是相对性的虚幻感受。

所以我们必须缜密,理智,理性,有正念的去思考,去判断。

例如:古时候的人看到打雷闪电就去拜神,发现了旱灾就去杀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够降雨。

真正下雨~是一种存在性的真实感受——是真正体验,是雨滴在身上的一秒间信息。

希望下雨~是一种相对性的虚幻感受——是虚拟幻觉,是一种盲目的猜测与期待。

所以只有存在性的真实体验,让你感受到的那种真正的信息,才是智慧。

但是信息量太大,稍一疏忽,它就会瞬间消失,所以人们只有利用文字将存在性,具体又真实的信息记录下来,才组成了大量的知识。当然,古人则是用图文的形式将真实信息描绘出来,而我们的文字刚刚好就是从古代图文中演变得来的。

只有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中那一秒间的信息,才称之为智慧,因此智慧是属于个人的。

而将一秒钟的信息镌刻记录下来图文文字,则可以称之为知识,知识应该是共享的。

相对性的虚幻感觉是一种梦想,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愿望或期待,不具真实感。

所以只有缜密,理智,理性,有正念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准确分出相对的感觉——

存在性的真实体验和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例如冷热来说:同样一个温度20摄氏度,如果你是从北极来,你会觉得很热。

分析:同一温度20摄氏度。

    其一:例题本身的开始,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臆想到两个对比的地点,一个是北极极冷的地点,另一个是温暖的南方地点来进行相对极度对比。

    这就是一种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处在南方的人,对于温度20摄氏度是有过存在性的真实体验,而绝不部分人则没有过北极(很冷的地方)20摄氏度的真实体验,因为我们对于北极极冷的地方温度感觉只是从知识中感觉到的,从信息中感觉到的,信息来源则(从科学家和探险家们有过这种存在性的真实体验后,将信息详细记载下来,然后经过他们描绘出的一种信息。科学家的体验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则是一种不真实臆想,我们的身体真正体验的存在性感受(北极极冷状态)是从未有过。我们只是从知识(信息)中得知:

【那里终年积雪,终年温度是零下摄氏度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比南极年平均气温高25℃,冬季时(1月)极夜期为180天,最低气温在—70℃ 。】

是这样的一条信息中得知:

      北极是一个极冷的地方,冷到负七十摄氏度,是一个人身体受不了的温度。

   

  (水的冰点是0度),我们做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去实现这种存在性的真实体验的,所以我们用一种虚拟的幻觉来想像北极的极限冷,这就是一种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  如果北极的人来南方,即使是同在温度摄氏20℃;北极来的那个人,他一定觉得20℃的温度是很热的。

    用自己(南方)曾经有过的存在性的真实体验来相对他人(北极)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而最准确,最正念,最缜密,最理智,最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应该是:

就是南方的人和北极的人,都必须拥有自己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体验过南方20℃的感觉,和北方20℃的感觉,才能正确的区分到底是,什么是冷?什么是热?才能进行最正确的比较。而这种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仅仅是,体验过的那个人同时曾拥有的冷热真实感觉。

而其他没有真正体验过的那些人,这是依靠那个人提供出来的信息来臆断。

    ——这也就是一个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的真实案例。。。

 

  而现在的社会,当下的此时此刻,太多太多的人,都是生活在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当中。

想象自己美好的未来,想象美好的爱情,想象自己有多么成功……却不知该如何去印证这些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爱情,和伟大的成功。因为想印证这些事实时,是必须长久长久的努力,竭尽全力的付出和日以夜继的工作,我们很想得到这种结果,却又无法让自己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只好一直幻想着这样的虚拟性不真实臆想。而根本性的忘记了自己要去体验那种存在性的真实感受。。同时即使自己曾努力过,可当现实与臆想产生矛盾时,人们便会失去理智,忧郁,怀疑,恐慌,痛苦……更不可理喻的是……在追寻真实体验时,同样会失去理智,同样会忧郁,恐慌,痛苦……因为在追寻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的时间太漫长了……又到处充满了困惑,矛盾,不了解,不理解……导致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无法体验到那种真真正正的成功!美好的未来和美好的爱情。。。


        我想这就是一个哲学中的一个问题。

《哲学与人生》有这样一段话: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哲学就是发现真理,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智慧,真理与价值,是令人向往的三个名词,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设法真正的了解它们的内涵。

      我想这便是一个验证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求证真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印证个人价值的过程。且想真正的了解它们的内涵,还有待人们的认可与求证!当然前提是也同样需要人们的真正的智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