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趣读——"野合"="野外媾合"?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野合一词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其第一段是这么写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这一段文字不用白话翻译也能明白其叙述的意思,问题是“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以现在的语言习惯,把“野合”就直接理解为“野外媾合”了。我觉得这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理由如下:

1、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世号“小司马”,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他在《史记索隐》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意思是,这里所说的“野合”就是叔梁纥年纪大,而颜徵年少,不是恰当的婚姻礼仪(《礼记·内则》:“初笄”指女子成年。《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因此叫野合,说的是不合礼仪。

2、清高士奇撰写的《天禄识余》说:“女子七七四十九而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而阳绝,过此为婚,则为野合。”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迎娶颜徵的时候,已经是70岁了,因此称之为“野合”。

3、从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的语序来看,也是“纥与颜氏女野合”后,“祷于尼丘”,然后“得孔子”;如果是“野外媾合”就生孔子,那么就没有必要到尼丘山去祈祷了啊。由此可以理解:70岁的老人,尽管身体多么棒,要想让少妻怀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能得子,因此,就到尼丘山去祈祷,祈祷回来之后才有了孔子。由这个祈祷得子的过程,就可以推论出其婚娶也是明媒正娶的,只不过是不符合当时的婚姻礼仪而已。

至此,《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说的“野合”的意思,应该明白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颜征在)“祷于尼丘”(即现在的曲阜尼山),“野合而生孔子”。 “野...
    孔孟之乡阅读 1,109评论 0 4
  • 一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贤相。 他帮助商汤伐灭夏桀,是缔造大邑商的开国元老。 商汤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
    海麟阅读 3,181评论 4 15
  • 孔子生像“首上圩顶‘’,即头部中间凹陷,就像一个山丘,故因而名丘——这个头部是否因此可以吸收天地之灵气而...
    教育学人阳建阅读 994评论 2 11
  • 野合为何意? 野合一词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其第一段是怎么写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
    知一书斋阅读 627评论 0 2
  • 最近实在是太忙了,甚至有时候刘先生比我早到家,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呗,平时打打游戏,最近迷上了王者荣耀,其实我原...
    予你半世繁华阅读 18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