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感悟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一二模块共读感悟

福州市麦顶小学  林艳清

非常感谢学校组织的共读活动,让我们的炎炎夏日有了一丝凉意,让我们能更真切地与数字时代接触,能更好地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以生为本。

在粗略浏览王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后,我们开始与陈老师进行共读分享。可以说,陈老师知无不言地阐述了她对学习的感悟,对我更好地进行阅读帮助很大。第一模块中陈老师告诉我们要转变理念,第二模块与我们共享了数字时代的技术优势。对于我这样的信息技术菜鸟来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警醒我一定要改变教学理念,切切实实以生为本。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陈老师一开篇就很好地诠释了读者对题目的疑惑,文章围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与“慢才会快”这三个词语,展开详细地论述,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占用时间要少、说话要少、提示要少,给学生的学习留下更多的时间;教师备课准备的课件内容要少,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进度要适合所教授的学生。而这三个词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心法”,这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使教学朝向更为生本的课堂前进。

课堂教学中采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如何真正落实呢?

   我认为所谓“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该年龄段的认知水准,课前的预习程度,学习新知识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在多少年前就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教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在于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从这个立场出发,“教学”应改为“学教”更为恰当,“教室”应改为“学室”更为准确。只有当我们教师内心真正确立了学生第一、学习第一的观点,我们的“教”才能真正为“学”服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们真的不需要备课了,而是要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促进他们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有不断产出学习素材的机会”。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课堂上如果能正确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是可以完整展示学生的作品,可以展现学生思辨的过程,更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必须以生为本,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一个长期发展中的人来看,而不应停留在一节课,一个学年。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慢才是快”,教师不应只追求于快速的让学生会解题,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应为追求进度而减少课堂活动的时间,前期的“慢”是为了后期的“快”打好基础。当然,课堂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设计不超过3个好的活动,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活动才能够由浅入深,学生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生成,“才有高阶思维的形成,才能有效解决深度学习与课堂时长之间的矛盾”,即“少才是多”。

另外,对于书中提到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优势,我还在努力学习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