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代人的关系都像“速溶咖啡”——开水一冲就能喝,但喝完嘴里总泛着工业香精的涩味?
白天在微信群里跟客户互称“姐妹”,晚上回家跟老公像合租室友;刷着社交软件匹配了上百人,却找不到能凌晨三点打电话的对象。
哲学家弗洛姆早就戳破了这层窗户纸:“人们把爱情当消遣,把婚姻当买卖,最后活成了情感上的瘾君子。”
我们疯狂收集着那些看似甜蜜实则虚幻的关系,像囤积打折薯片般囤积人脉,最后发现吃进去的全是空气。
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非真心相待
早年间,我也觉得维系一段关系的核心是“真心相待”,但越活越明白,
“价值”两个字,才是贯穿所有关系的核心。
一个人之所以爱你,一定是因为你身上有吸引别人的地方,也许是容貌,身材,家境,资源,甚至只是贪恋你对TA好的好。
我朋友是市场部总监,微信里存着30多个“兄弟”。上周他胃出血住院,病床边堆满客户送的果篮,却只有外卖员打电话问他:“要帮你把粥挂门把手上吗?”
这种人际关系就像《三十而已》顾佳说的:“成年人的交情,都是明码标价的资源置换。”表面上“称兄道弟”,其实心里都在按计算器。
很多人之所以在关系中痛苦,恰恰是因为对关系的错误认知导致的,总在用“学生思维”解构成人关系,认为我一片赤诚你也该真心相待。
可以真心待人,但决定这段关系的未来走向,不能仅仅只有真心。
正如,很多长辈常说的“女孩嫁人除了对方对你好以外,还要有其他,你需要的东西做支撑”。
别对任何一段关系上瘾
只对改变自己这件事上瘾。
《蜗居》爆火的时候,我跟我妈在家看着电视里的海藻,出车祸孩子流产,我觉得编剧太坏了,应该让宋思明跟海藻幸福的在一起。
听完我这么说,我妈就开始批评我,海藻这种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就该死。
甚至非常严肃的警告我:“年轻的时候,不要妄想通过男人走捷径,一个女人此生最大的靠山,就是自己的能力。”
我妈讲那番话的时候,我才十七,八岁左右吧!在我想通过爱情,放弃自己的成长,把自己未来委身给一个男人时,我妈就帮我戳破了爱情的泡沫,告诉我,任何关系都是动态,短期的。
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有人慰藉生活疾苦,不表示自己就要失去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勇气。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任何时候,努力的发展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有随时在不同关系中转身离开的资格。
正如网络上说的那样“我们拼命收集星光来对抗黑暗,却忘了自己才是发光体。”
下次再被那些精心设计的关系诱惑时,记住《小王子》里这句话:“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撕开那些糖衣包装的幻觉,或许会痛,但总好过被假甜味蛀空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