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2月,日本冈山大学植物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Sheng Huang等人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Metal Transport Systems in Plants” 的文章,系统阐述了植物中金属转运系统的相关机制,包括金属在植物中的分配、转运蛋白家族以及转录调控机制等。
01
在植物体内,金属的运输需要借助多种转运蛋白家族,这些转运蛋白构成了结构各异的转运系统,从而将金属精准地输送至各个器官。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土壤中金属含量的变化,植物进化出一套在转录及转录后调控转运蛋白的复杂机制。
转运蛋白家族在植物体内的应用
依据植物生长调控体内金属的分布
植物地下部分金属的转运及调控
植物地上部分金属的转运及调控
通过转录调控,维持植物体内金属稳态
02
植物通过特定的运输和调节系统精确分配金属离子,确保各器官和组织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必需的金属元素,维持生理功能。以水稻为例,其根系中铁含量最高,在生长初期芽基部锌含量最高;薄壁组织内金属分布不同,锰内部积累多,铁和铜中部积累多,锌分布均匀。水稻种子中,胚和糊粉层富含铁、锌、铜、锰等金属元素。
03
金属元素从土壤到植物体内的迁移路径,涉及根际吸收、木质部与韧皮部的装运,以及亚细胞层面的转运等多个环节。以水稻和拟南芥为例,这两种植物的根部细胞堆叠方式存在差异,且水稻的外皮层和内皮层各分布有一条凯氏带,而拟南芥的凯氏带仅出现在内皮层。此外,Fe、Cd、Cu、Zn、Mn等五种重金属元素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AtIRT1、OsIRT1、OsYSL15、AtFPN1、OsHMA5等)被输送至液泡中储存。随后,部分金属元素从液泡释放,并被转运至木质部,最终被输送至植物的地上部分,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支持。
04
在水稻茎节中,多种转运蛋白家族控制着不同的金属元素由木质部向韧皮部的转移,这些转运蛋白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特性,以适应各自的金属吸收、转运和分配需求。例如:OsFRDL1 通过释放柠檬酸来溶解沉积在薄壁细胞中的铁,从而参与铁向穗部的分配;OsYSL16 参与铜从老叶到新叶、雄蕊、内稃和外稃的再分配,它通过韧皮部运输 Cu - NA 复合物,在节点的 EVBs 和 DVBs 的韧皮部区域、叶片的维管组织以及小穗轴中表达;OsNRAMP3定位于EVB 的木质部区域和 DVB 的韧皮部区域,并介导锰在节点中的维管间转移,在锰限制条件下,将锰优先分配到发育中的新叶和穗部;OsZIP3 定位于基部和上部节点中的木质部薄壁细胞和转移细胞,负责将锌转运到 EVB 的木质部;OsHMA2 负责将镉从中间薄壁组织重新转运到 DVB 的韧皮部;
05
植物通过转录和调控金属转运蛋白维持金属稳态,这对其生存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转录调控方面,Fe、Mn、Zn、Cu 等金属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受金属状态影响且具物种特异性,涉及多种转录因子。如 Fe 缺乏时,拟南芥 AtIRT1 和水稻 OsIRT1、OsYSL15 等表达上调,拟南芥和水稻有相似的 Fe 转录调控网络,但水稻有特有转录因子;Mn 转运蛋白基因转录调控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差异明显,拟南芥 AtNRAMP1 在 Mn 缺乏时表达仅轻微上调,水稻相关基因对 Mn 缺乏或过量响应不明显且硅抑制 OsNRAMP5 表达;Zn 缺乏诱导水稻 OsZIP9 等和拟南芥部分基因表达上调,拟南芥 bZIP19 等转录因子参与且水稻有同源基因可互补相关突变体;Cu 缺乏时,拟南芥 AtCOPT1 等和水稻 OsCOPT1 等基因表达上调,拟南芥 SPL7 等和水稻 OsSPL9 参与调控。
转录后调控中,拟南芥 AtIRT1 在 Fe 缺乏时受 CPK21 和 CPK23 磷酸化增强 Fe²⁺运输活性,过量非 Fe 金属使其内吞降解;AtNRAMP1 在 Mn 缺乏或过量时通过不同磷酸化机制调节 Mn 吸收与解毒;而 Zn 和 Cu 转运蛋白转录后调控研究较少,仅知拟南芥 AtCOPT2 在过量 Cu 时通过特定途径降解。这些调控机制协同作用,助植物适应环境,为作物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文章介绍了铁、铜、锰、锌等必需金属及镉在植物中的运输机制,涉及多种转运蛋白家族。同时阐述了植物对金属转运蛋白的调控机制以维持金属稳态,以及通过操纵转运蛋白实现作物生物强化和降低镉积累。
原文链接:doi.org/10.1146/annurev-arplant-0629230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