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天青青草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阴天
一
8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老师的写作班,培训期21天。
当时的想法是,孩子现在大了,平日也不需要太多的照顾,在下班后有许多空余时间可以写作。
虽然之前报考过心理医师,但当时的条件只够报三级,拿到证以后又没有继续实践的条件,也只能搁浅了。
后来还报过股票学习班,认真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无奈股市风起云涌,变化莫测,我始终不懂股市的心,只好“且行且珍惜”,觉得靠它发展和理财都不是靠谱的事儿。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除工作以外的其他学习,无奈单位工作太萧条,我们又有被推向社会的可能,感觉自己的工作就像风雨中飘荡的浮云,说不得那天一阵风来就吹散了。
二
经过再三斟酌,就选择了上一个写作班,觉得它还比较靠谱,只要好好努力,也许还可以看见曙光,反正自己平时喜欢看书。还常常喜欢写个体会,日记等等。
开始上课后,老师为大家建了一个群,供大家平时互相交流写作心得,这才发现群里的大神太多,而且普遍基础要比自己好。
大部分人都是本科毕业,研究生也比比皆是,还时常会冒出几个博士,而自己中专毕业,只能是菜鸟中的菜鸟了。
他们的读书量比自己多出太多太多,人文历史,诗歌散文,唐诗宋词,许多专业知识都是自己闻所未闻,文化底蕴和功底都是那样深厚,我常常望洋兴叹,自愧不如。
刚开始没几天,许多人就开了自己的公号,把写好的文章发到群里,供欣赏和点评,我只敢偷偷地看,几乎不敢发表言论,生怕漏了底。
课上到临未,有些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擅长哪一方面的文章,更有甚者,已经与某些公号签约。
而此时的自己,倒也动笔写了几篇,可老是觉得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也没有勇气把文章发到群里,就私下里偷偷地练着,看着别人投简书,发首页,投头条,干着急没办法。
再后来要交作业了,作业倒是如期完成,只是自己觉得质量太差,老师点评后次次鼓励我,但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到最后也没敢在群里发一篇文章。
因为那会儿刚好在暑期,自己一直有一个外出的打算,又没有开公号,只是有时间时写写练练笔。
三
10月份外出旅行,回来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一次旅行,就是一次修行》。
然后开了公号,这篇处女作就作为首发发了出去,但自己的公号却一直没敢在群里公开发出,阅读量就很少了。有的文章也只有我们一家三口的阅读数,主要还是比较自卑吧,没有胆量让它公开化。
后来文章投了简书的《旅行》专题,阅读量也就几十次,但对我来说也算一次小小的鼓励,虽然字没有变成铅字,但发出去,也需要勇气,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提升了。
然后开始写日更,最初每日倒也能凑的一篇,写了大概有十几篇,一直觉得质量没有怎么改进,就开始反思。是数量重要呢?还是质量重要?
在这种纠结彷徨中,我的文章源头似乎也枯竭了,老找不到想写的题目和灵感。有时刚好碰到比较忙,日更就搁浅了。
曾经也焦虑过,但想想最初的本意,也不是每天要日更,不能只追求数量而没有质量。
再一次的反思和总结,只有输出没有输入,文章是写不好的,刚好碰到双十一,就买了几本自己一直想买而没买的书,回来后如饥似渴的拼命阅读,一点一点的吸收养分。
在与书的滋养和对话后,灵感似乎又回来了。再次提笔,再次思索,再次寻觅。但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此时,我告诉自己,那就先写,不要让我与文字生疏。哪怕是没有方向,此时对我来说它也许是一种磨练,一种对生活的清理,让我整理自己的思想,找到文字描写生活启点。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我的短板,如果可以上高中,我一定学的是理科。如果真要找生活与文章的联系点,那也只能是比较爱写日记而已。
在写作的路上,不知不觉中已走了有三个月,让我渐渐喜欢上了它。
因为这段时间读了不同作者的书,让我知道书真的和人一样,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
读不同的书,就像与不同的人对话。或语言犀利,或委婉细腻,或刚柔并济,与他们对话,从没有寂寞,从没有孤独。
有的只是感动,感动于他们的情深意切;也有感叹,感叹他们语言的精炼,感叹他们在艰难苦境中,如此顽强,如此坚韧。感叹他们的胸怀宽广……
前几天写了一篇《你读懂孩子了吗?却在对她大声嚷嚷》,这篇文章的源头,只是偶尔听别的同事谈起他孩子的事,一时兴起就写了。没有想到被推荐到简书的《首页》。
这在别人看来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鼓励,这条路我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别人行,我也一定行!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努力了,也许达不到目标,但是你不努力,永远不可能达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