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月前,我们去了丽江,在大冰的小屋里坐了五个多小时,遇见了五位歌手。其中一个叫做汪明辉。
汪明辉出场的时候,抱着一把吉他,T恤配长裤,仿佛校园里抱着吉他唱歌的阳光少年。仔细一看,更是长得斯文干净,符合许多女孩子童话故事里的主角形象。
唱歌之前,他跟大家简单地聊聊天,问来自哪里,想听什么样的歌,尤其他声音又那么好听,很快便跟我们熟悉起来。
他拨了两下吉他,准备弹奏时又停下了。
“我跟大家讲一下关于这首歌的故事吧……”
就这样,我们知道他遇见那位回族姑娘,是在藏区大草原,姑娘来自宁夏,工作在南方,旅行时穿了藏服作纪念。他们一起吃了三个月的兰州拉面(据说回族人并没有拉面一说,只说是牛肉面),彼此交换了许多心事。后来,回族姑娘回去婚嫁,而他在大冰的小屋,写了一首歌。
几分钟就说完的故事,让我们一群人陷入沉默。
他开始弹起吉他,唱起了歌。而我们也拿出手机,看着歌词,跟他一起哼唱。
在这几分钟里,我们与他共同分享一个故事,共同感受一种情绪,似乎有了某种连接。
唱完歌后他说我们配合得真好,氛围好得像是演唱会。
他笑,我们也笑。
2
他很坦诚地说自己一点也不专业,能来小屋唱歌全是因为喜欢,也很感谢“冰哥”一直让他们做原创。他跟芥末调侃说现在唱得还可以吧,接着又自己说到现在唱得好多了,起码比以前好多了。他说之前很喜欢唱歌,但是唱得不好,为了证明他说无误,还举了个例子。
大一的时候想进吉他社,但是学长听他唱完歌后说“我们后勤部还缺人,你来吗?”他说当时真的很受打击,之前以为自己还可以的,没想到真的唱得没那么好。
但终归是进了吉他社,为了学吉他,整天像牛皮糖一样粘着学长,连学长爱打游戏的室友们都“嫌弃”他了,所幸他们戴着耳机,并未真的干扰他们多少。
后来他又唱了首《理想三旬》。快毕业的那一年开了吉他店兼民谣音乐吧,店还在装修的收尾中,他那个最爱吃棒棒糖的老同学来玩,说想听他们弹琴唱歌。他问她最想听什么,她说最喜欢《理想三旬》,可他当时不会唱。他23岁生日那天,得知女孩儿患白血病的消息…..
后来,他学会了那首《理想三旬》,女孩儿却再也听不到了。
讲这个故事时他情绪触动很大,他说人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总会说感同身受,可他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他还有首歌发在网上,叫做《离开望江》。他那天没唱这首歌,也没有讲跟它有关的故事,但我一遍遍听的时候,似乎能感受到那种深情。
3
从大冰的小屋出来后,我和同行的朋友就一直把汪明辉和他的歌安利给周边的朋友,朋友大多觉得我们走火入魔,还有朋友说有自己喜欢的民谣歌手了,一下子就列出了好几个名字。
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们一样啊!但也让我在想一个问题,都是唱歌的歌手,为什么汪明辉会是这么特别的存在呢?会让你一直听他的歌,想他的故事。或者说,到一定时候,他也会成为我们曾经喜欢过的歌手一样,渐渐被淡忘,渐渐成为不再特别的存在吗?
我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答案。
小王子一直以为自己星球上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它出现的时候,小王子细心呵护,用心照料。后来发现在地球上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几千朵这样的花时一度很沮丧,但他很快很快明白,他的那朵玫瑰依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浇灌过,照料过,聆听过。
小王子驯服了玫瑰,玫瑰也驯服了小王子,所以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汪明辉于我们,也始终是独一无二的。
4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倾注了感情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汪明辉大一的时候因为喜欢音乐,进了吉他社,后来成了吉他社的社长,后来开了吉他店兼民谣音乐吧,让人们知道“人人可以弹吉他”。
他微博里的照片大多都是抱着吉他弹琴唱歌的模样,为梦想陶醉的样子,真迷人。
他说很感谢大冰,因为他的书才可以听到那么多好听的民谣。很遗憾大一的时候错过大冰第一本书的新书见面会,但他寄言说“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去小屋唱歌。好吗?好的。”
多年过去了,他如愿在大冰的小屋里唱歌,还有了很多认真听他唱歌的人。
我深知,他走上音乐这条路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般容易。一个屋子,一把琴一个人,一首歌一个故事,听起来是很浪漫。可哪一次收获不是同等甚至加倍的努力换来的?他微博的状态永远是半夜甚至是清晨才入睡,虽然有慢性咽炎但仍然要不停地说话唱歌,为了发歌经常不眠不休地创作、录音、剪辑。
想要比别人走得更远,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在小屋的浪漫邂逅,于他们而言,是机会,也是在拿生命在拼。
5
很多人喜欢汪明辉,是因为他永远在笑,而且笑起来永远那么温暖,阳光中带有善意,永远赤诚,永远是少年。
他在23岁生日的时候创作了一首歌,叫做《二十多岁生存指南》,歌词十分动人。年少的人总会经历现实的风吹雨打,但他们会呐喊,会抗争,或许也会适应,但是没有低头,没有妥协。
很庆幸风吹雨打之后,他还一直微笑,像孩子般赤诚无邪。
一个月前,我还不认识他,一个月后的今天,我正循环听他的歌,写关于他的文字。
希望我们都能像他说的那样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