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上元节
贞观年间,每年的上元节,长安城内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百姓载歌载舞,相聚饮酒取乐,或三牲祭祀,以祈求安康。有书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长安城东市春明门大街的尽头,有一小铺,传言其经营请神问米之事,有求必应,但门前既无望子,亦无匾额。平日里,凡妇人或幼童,若见其铺面大开,必绕道而行。
归人
一日,正值上元佳节,华灯初现。小铺四周住户、商贾皆前往主街赏上元灯会,街道冷清,夜风萧瑟。此时店铺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店铺老板张老头正剥着花生米喝酒,便叫正在灶台前忙活的学徒小王前去开门迎客。
小王小心翼翼地打开老旧的木门,看到一名颇为狼狈的妇人,便请了她进来。 妇人见到张老头,仿佛找了主心骨,急忙行了礼,便道:“张天师,救救奴家吧!”有传言道张老头是北祁山张道陵老祖的后人,故百姓尊称其为天师。
张老头把花生米扔进嘴里,咀嚼了几下,又喝了一大碗酒,小王则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
“说吧,有什么事?”张老头头也不抬地说着。
“奴家相公自两年前跟随东家前往太原,便不知所终,昨夜却不知从何处回来,并交予奴家无数金银首饰。”
“此乃好事,何须惊慌?”
“但奴家夫君归来之后,时常行诡异之事,且面无人色,双唇枯白,实在不像是活人!”妇人惊恐说道,“稚子不足三岁,尚不通世事,近日常与夫君相伴,食则同席,寝则同榻,但同样面色苍白,如同行尸走肉。两人皆不言不语,且对奴家视而不见,何其诡哉!”
小王听罢,急忙说道:“自古客死异乡之人,若三魂不全,神志尽失,便会魂归乡里,自寻亲人同归地府,若此事属实,汝儿危矣!”
张老头瞪了他一眼,小王便吓得低头住嘴。妇人听小王言语,吓得直跪在地上,只求张老头搭救。
"汝无须惊慌,我等与你同去便是。"老头一口喝光最后一碗酒。
省悟
两人收拾完家伙物事,便与妇人前往城外不远的妇人家中。今日上元节,万民同乐,城门大开,三人行色匆匆,却无人注目,不久便到了城外村庄的草屋外。
屋内灯火通明,一男子与一稚童在门前烧纸,火光摇曳下,两人瘦削的脸庞诡状殊形,令人生畏。男子见张老头一行人伫立在门前,心生惊惧,便把其子藏于身后。妇人见状便要上前理论,张老头拉住了她,说道:“痴人,为何还不放下?”
原来,自两年前妇人相公离去后,家中积蓄早已用完。妇人家中仅有半亩薄田,平日带着孩儿前往城中大户人家求针线活,勉强度日。每日殚精竭虑,含辛茹苦照顾幼子,不久便熬出一身疾病。家中实在无钱医治,强撑度日,总算在年前等到了夫君归来。归来后妇人便一病不起,虽有丈夫悉心照料,但不到十日,便溘然长逝。其夫君及幼子伤心不已,每日以纸钱等葬物祭之,今日乃头七之日。
妇人听张老头言语,脸色一变,便又望向其家人。
其时,村庄外树林传来不明呼唤声,妇人双目回转,方才醒悟,便向张老头徐徐行一大礼,消失在林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奶奶的杨桃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