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Meta AI的发展陷入了舆论和市场的双重质疑,其代表作Llama 4表现不佳,商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OpenAI、DeepSeek等对手。“Meta AI失败论”甚嚣尘上,而作为Meta首席AI科学家、FAIR团队的灵魂人物,杨立昆自然成为话题焦点。毋庸置疑,杨立昆对Meta AI的今天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这种责任既来自他的技术选择,也源于他的领导风格和价值观。
首先,从技术路线来看,杨立昆过于坚持长期“世界模型”与“目标驱动型AI”的理想主义,忽视了生成式AI在短期内的爆发式商业价值。他公开批判当下火热的大型语言模型,称其“本质上不安全”且“无法实现真正智能”,这无疑让Meta内部难以形成统一快速推进产业化的合力。更糟糕的是,他坚持将Llama系列走向开源,虽然为学界和开发者社区搭建了开放平台,但也使Meta失去了闭源模型带来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现实是残酷的:开源的Llama 4性能眩目不足,面对同样闭源却表现更优的竞争对手,不管学术多么高尚,市场和用户都不会买账。
其次,杨立昆的领导风格过于“学院派”,对Meta商业战略的理解存在严重割裂。FAIR团队资源丰厚,却过分偏重基础研究和长远愿景,忽略了生成式AI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用户体验。Meta不得不在2023年底剥离其团队的“AI产品化”部分,成立由扎克伯格直接管理的GenAI团队,这恰恰彰显杨立昆在商业执行力上的不足。一个技术“大牛”的坚持与一个时代的高速变革显然不在同一频率,这种错位直接造成Meta在生成式AI领域陷入困境。
此外,杨立昆本人在公众场合的直言不讳也极大地伤害了Meta的市场形象。称热门LLM是“胡说八道”,既没能帮Meta赢得支持,反而给外界一种Meta内部缺乏信心的印象。这种高调的批判对投资者与消费者来说,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洞见,更要有调动团队和市场积极性的智慧,杨立昆在这点上显然未能做到。
有人说,AI行业整体面临诸多瓶颈,Meta的困境不是个人能决定的事实。但事实是,Meta在资本投入和人才资源上并不缺少优势,甚至不惜重金从OpenAI等竞争对手挖角核心人才,但却因为杨立昆的技术路线选择和战略眼光滞后,错失了站上技术风口的良机。这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时代里,坚定理想主义固然高尚,但不接地气的科研路线却换来了产品的市场失利和声誉滑坡。
杨立昆对Meta AI的“失败”负有主要的责任。他的技术理念和领导风格,固然推动了Meta在基础AI研究上的深耕和开源生态的搭建,但也实实在在成为Meta无法迅速跟上生成式AI潮流、错失商业机遇的关键瓶颈。随着业界竞争越发激烈,Meta想要拥抱未来,恐怕不能再继续被杨立昆这个“学术巨人”所拖累,必须加快步伐,补齐短板,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Meta AI的困境,是杨立昆个人理想与时代节奏不合拍的结果,未来Meta是否能摆脱阴影,重回领先,杨立昆无疑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