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是指影响了当事人的想法的一些事实。
事件的影响,包括,对当事人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界的关系、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从无到有的发生,也有可能是弱关系与强关系的转变,可能是关系内涵的提升,也可能关系的重要性程度的改变。
非虚构写作二段,刻意练习事件写作。
如何收集事件?
卡片法,记录观察、听说的事件,并去进一步采访求证;
采访,尤其是参与式采访,可以让你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事件,对不同当事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自动修改记忆。让自己的内心自洽。
所以要多方求证,还原事件的真相。
很多非虚构写作的过程,往往经历很多年,才能完成。
有的时候,非虚构写作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有的作者,深入当事人的世界,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融入到当事人的世界。
为了避免记忆的失误,更好的办法是随时写,把片段写出来,然后再完成整合,给你的大脑减负。
用于IP打造的非虚构写作
10倍的IP打造非虚构写作,更加强调时效性,为什么?
让自己把亲历的事件或采访当事人的对话,第一时间呈现给受众。
同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更多的采访、观察、回顾,让事件越来越完整。
这种长期主义的采访,会对当事人的IP塑造,产生强烈的影响。
如果当事人自己要打造IP,非虚构写作会如实呈现当事人的各种事件,形成为大众监督的作用。
所以,这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如果个人不愿意被监督,IP的传播性就要依靠别的方式。
如何用非虚构手法写事件?
我们作者是向导,向导要考虑游客的感受。
要用读者听得明白的话,来叙事,像对话一样。
要真实、简单,明了。
用人物的对白,事件直接参与者的亲述,最能展现真实、简单和明了。不同人之间往往会有不同的描述,这是常见的现象。需要多方求证,客观描述。在真实这一点上,花费的功夫再多,也是值得的。
要有视觉感,让读者能感受到主人公及相关人物的思想、情绪、形象和行为。
我今天在读Time姐的文章,她在描述女性动心的时候,经常用以景述情,含而不露,画面感很强,很有味道。
事件要有转折、更要有反转
如果平铺直叙,就不能引人入胜。
事件一定要有冲突,尤其是内心的冲突。内心的冲突才是事件的魂。
事件的转折和反转,都是由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冲突、观念的冲突等各种冲突引发的。
人在事件发生后,到做出反应之间,有一段区域,这里起作用的,往往就是人的心智模式,包括反应模式、情绪模式、思维模式等,人的偏见也都是由此反映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