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六年磨一剑,创作一部精品

路遥,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个作家。自律、高标准要求自己、勇攀文学高峰的那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其实我好几年前读过,今天再推荐给大家来读。

从路遥在心里计划写《平凡的世界》开始,他就开始各种准备工作。《平凡的世界》从准备到完成,路遥总共花费了近10年时间(1975年构思至1988年完成),前期准备(3年),正式写作(6年)。

在前期准备时,1982年—1985年:他广泛阅读(报刊、经典文学、专业书籍)、深入陕北农村、煤矿体验生活、梳理人物关系、搭建小说结构。

正式写作,用了6年

第一部:在铜川陈家山煤矿完成初稿

第二部:写作期间身体开始透支,仍坚持高强度创作

第三部:在榆林宾馆完成终稿,写下全书最后一个句号

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这部大书,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阅读很多长篇长卷小说,国外的占绝大部分,还有国内的古典长篇小说,像四大名著,《红楼梦》对他启发最大,还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柳青的《创业史》等等。

经典名著,确实是瑰宝,营养丰富,还是建议大家多读经典文学。

除了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外,路遥为了写好这部小说,还找来了1975——1985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

逐页翻阅这些历史资料,就是为了记录政治事件、社会风向甚至细到“豆腐块大小”的基层新闻,以还原时代背景。这不愧是一部艰巨的任务。

《平凡的世界》里面描述的就是1975——1985年间的故事。要还原时代风貌,就得深入基层,了解当时的民俗风情。

当时的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都要全景式反映当代生活。这体现了路遥对文字描述的严谨性,高度的工匠精神啊。

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尤其是写纪实文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文字的严谨性,需要查阅一些资料,使情节更趋于真实性,符合当代国情。

2.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共辗转到3个地方写作,都是贴切小说环境的地方。他决定先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其实按照全书的构思,一直到第三书才涉及煤矿,但是为啥他要先写煤矿呢。因为他抱定了吃苦牺牲的精神,先从生活艰苦的地方写作,然后辗转到舒适的地方写作。毕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别看路遥写出的《平凡的世界》享誉中外,但是创作历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写小说的开头,脑袋一直是空白,写了几个字,撕掉,再写,再撕掉,纸篓里满是撕下的一堆废纸。

失眠、痛苦,想要抱头痛哭,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写下这部巨作。三天过去了,还是一个字写不出来,脑袋一片空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写作真的是非常艰苦的。

记得,2023年,我看过茅盾文学奖的颁奖仪式。那些作家讲到,写作者是永远的攀登者,这句话我记忆犹新。

在作家获奖感言上,有个作家说道,在通往文学象牙塔的道路上,崎岖坎坷,孤独随身相伴,但是这条道路又充满惊喜和快乐。

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其实都离不开作者本人的的市井生活。好的文学作品是给普通的大众阅读的,扎根乡土、贴近民情、深入生活,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接地气,有烟火气息,不至于凌驾于天外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不都是作家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获奖作品,都是作家磨了好几年,才写出来的。对于文学,我们要持有一种敬畏之心。当然了,热爱也非常重要。文学殿堂,值得我们一直攀登和敬仰。

多阅读经典文学,我们写出来的文字,才不会太过于肤浅。回到《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我们就明白了,路遥先生当年写这部书的艰辛付出。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先生他配得上这个荣誉!

《平凡的世界》长期位列各大高校、社会机构推荐书单,被誉为“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本学者称其为“中国农村的《战争与和平》”,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时也常引用该书。

《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巨著的诞生,不仅是文学的胜利,更是一个作家用生命铸就的史诗。

所以,我们要认真研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随笔,深入了解作家路遥创作背后的故事。

——— / END / ————

伴读营招募

“一柳繁花读书成长伴读营”诚邀你的加入,

让经典好书给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宽阔天地的心门。

1、喜欢读书,希望翻阅山海的你。【却没有时间读书】

2、想读书,缓解压力,改变自我认知和现状困境,却找不到突破口的你。【无法静心读书】

读书、写字,看遍世间百态,烟火人间。分享生活理念,小故事大感悟,愿我们都能在时光深处,遇见花开满径!

加微信了解详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