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丰收中国,铺展乡村现代化壮美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大地为卷,耕耘作笔。

黄澄澄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神州大地的丰收图景,涌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脉动。

9月22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殷切的话语,温暖而厚重。一粒种,一片田,一个个广袤乡村……总书记的深情牵挂,连着亿万人民的辛勤创造,夯实一个国家的坚实根基。

践行嘱托间,乡土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丰收,标注产量刻度,彰显大国农业韧性——

丰收答卷,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里,一句“我们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饱含关切。

2个月前,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压实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

落实落细,“粮食安全”被摆上重要位置。进入汛期,农业农村部派工作组分赴10多个省份基层一线,调研了解秋粮生产第一手情况,督促指导各地毫不放松把救灾措施落实到位。

回望,这些年,哪一次粮食丰收来得容易?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极端天气多发重发,特别是随着降雨带北抬,给粮食生产带来新的挑战。防灾减灾,这个夺取农业丰收面临的常态化课题,考验着大国农业的韧性和水平。

课题如何被攻克?

在华北平原,智能化滴灌,依据土壤墒情精准供水;在江南水乡,防洪排涝工程与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为种植户稳稳托底……告别传统意义上的“靠天吃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二字,道出“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大国农业更具韧性的关键。

综合,体现在“藏粮于地”的战略定力。“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曾经的“望天田”,如今旱能灌、涝能排;体现在“藏粮于技”的硬核支撑,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耐盐碱水稻在滩涂上拔节生长,智能灌溉系统让沙漠边缘“粮满仓、果飘香”……

体现在由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等共同支撑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去年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化,是城乡融合的协奏曲,映照着实干与笃行——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话语简短,却格外有力量!

它是对亿万农民的庄重承诺,是深刻洞察国情的战略远见: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国度,一个拥有数亿农村人口的广袤田畴,是保障供给的生产基地,更是传承文化的乡愁载体、无数人向往的宜居空间和创业蓝海——“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它是战略远见,更是实干笃行。

家喻户晓的浙江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村民们年收入翻了几番。曾经烟尘蔽日的土地,如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真实的写照。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革命——乡村从现代化建设的“追随者”,转变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诗意栖居空间的“贡献者”。

看向实施了20余载的“千万工程”,千万个“余村”,千万场嬗变。从浙江走向全国,这个经验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十四五”以来,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个个急难愁盼得到解决: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建设农村敬老院超1.6万家……

笃行,流转岁月里的恒久坚守,由一村、一省,走向全国。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八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农业农村发展得怎么样,人民生活过得好不好,是总书记始终的牵挂。牢记嘱托,各地一年接着一年干,带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建设提质扩面、乡村治理务实有效……

一年接着一年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拔节生长。那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也是城乡融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图景。

现代化图景,政策助力、改革赋能,亿万农民共同执笔——

“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言之殷殷,意之切切。

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实践里蕴含最深刻的答案。

广阔的乡村,看见“新村民”:有的是村集体经济“股东”,共享村发展成果;有的是“村民议事厅”成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的是村监委会成员,推动钱、财、物样样“在阳光下运行”……

广袤的田畴,看见“新农人”: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土地被种上“云端”,农产品插上“云翅膀”……当数字技术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农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同步升级,“新农人”也是“兴农人”。

“新农人”变“兴农人”,折射政策助力、改革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例,“十四五”以来,我国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目标全面达成,行政村通5G的比例达到90%。

“十四五”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一位位“兴农人”,习近平总书记记挂于心。在内蒙古,田埂上细问土地的流转承包是否惠农;在江苏,大棚里关心草莓产量和农民收入如何……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脚步坚实;这次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再次强调“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一以贯之。

一张蓝图绘到底。当古老的乡村与现代化的进程交相辉映,当亿万农民在改革的驱动中共同执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最亮丽的图景。

秋风又起,吹动稻浪千重,乡村现代化的壮美图景,映照着一个民族扎根大地、仰望星空的实干与梦想。

策划:杜尚泽 王斌来

撰文:孙振

海报:李艳

责任编辑:杨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