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给我自己,内容略长,但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
不知不觉,从大学毕业到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时间以来,发生了很多令我记忆深刻的事儿,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有很多想说的话,但迟迟未能动笔,现在想把这一年半以来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算是对过去这一年半回望和总结,同时也是对2018的展望和期待,希望可以把美好的事情留在心底,把失落难过的事情打包删除。
01 告别:学生时代的终结
2016年6月24日,是毕业生正式离校的日子,以前我总说毕业遥遥无期,如今转眼就各奔东西。
分别的这一天,比想象中快了那么一点,我们总是后知后觉,总是赶不上时间的脚步,结果就被时间拖着走了。以前没经历过毕业的分别,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大男人在毕业的时候,都哭的像个SB一样,直到自己经历过之后,才真正明白,分别的滋味,真难受。
毕业时太多的细节现在已经记不清,只记得跟很多人合影,拥抱,挥手,最后远去。心里也暗自感慨,很多人这一别,便是永远。我陆续的送走了平日里关系比较好的兄弟,分别时没说什么矫情的话,无非是常联系、多保重之类的,但很多人在拥抱的那一刻,就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即使平日里最大大咧咧的人,也流泪了。
那天下午,临行前去看望了一位大学的恩师,本想着只是道个别,可老师坚持要开车送我去轻轨站,我拗不过他,就只好答应了。轻轨站离学校不是很远,大概五公里的路程,一路上气氛不算沉重,我叮嘱着老师平时注意休息别太累,老师也告诫着我,到社会上性子别太直,收敛一下自己的性格等等。停好车之后,老师送我到了轻轨站的检票口,趁车还没来,老师又叮咛了我几句,我也点头应答着,说完,我们握了握手,便拥抱在一起。也不知怎的,毕业时不管与关系多么好的兄弟朋友告别,我都没有流泪,最多也只是红了眼眶而已,但跟老师拥抱的那一刻,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眼泪唰的一下夺眶而出,就好像蓄满了水的堤坝出现了一条裂缝,突然决堤了。
两个男人,一老一少,就这样站在站台上相拥而泣,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所谓分别不是因为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而是再也不能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心境见面了,只剩下回忆,留在了这里。
上车之后,我坐在车厢里一直挥着手,直到老师的身影消失在后退的月台上。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落下帷幕,我的学生时代,宣告结束。
02 初来乍到
我记得大三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关于求职就业的培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模拟求职面试的场景,在面试中我表现的很好,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说我很有气场,指导老师也建议我不太适合从事专业一类的工作,可能在其他方面会有更大的发展。那时,我真的是对未来充满了自信,总觉得世界就在我脚下任我闯,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可是,后来血淋淋事实证明,现实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美好。
由于种种原因,校招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保底,签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签了三方后也并不是没找过其他工作,只是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时候,我明白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最难逾越的,原来是学校和专业这道坎。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初的那份自信也被击碎,也只好向现实妥协,接受了这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毕业之后在家享受了半个月的假期,随后怀着忐忑而又兴奋的心情前往了北京,到公司报道。由于施工工作的性质,每一个新人都要重新分配到全国各地的项目部,你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你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安排。
没公布结果之前,我内心非常忐忑,很怕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也在默默的祈祷能分配到北方的某个城市。也许是因为负责招聘的人对我印象比较好,公布名单时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上海,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当时的心里没有惊喜,但也并不失落,因为上海这个城市,总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03 初到上海
2016年7月17日,是我的生日,也是我第一次来上海的日子。
我们一行人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上走下来时,一股潮湿闷热的空气立刻扑了过来,眼镜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气。如果把南北方的天气做个对比的话,北方的夏天像是烧烤,南方的夏天就是清蒸了。
到达项目部后,食堂摆了两桌还算丰盛的菜,白酒啤酒在地上零零散散的放着,领导给我们上了工地上的第一堂课——喝酒。我酒量不大,至少跟同行的新人以及项目部的领导比起来差远了,所以几杯白酒下肚之后,胃里一阵难受,整个世界都转了起来。
如果把不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归结起来,喝酒算是其中之一。可能没进过国企的人并不知道,任何一个国有企业,酒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很多问题,都是靠喝一顿酒解决的,如果一顿不行,那就两顿。我并不讨厌喝酒,而且可以说我挺喜欢喝酒,但我不喜欢的是强迫式的喝酒,明明能喝半斤,偏要喝一斤,明明能喝五瓶,偏要喝十瓶,保住了面子,却伤了身体。
之后的日子里,也跟着同事和领导喝过几回酒,只要是部门级以上的饭局,一定是逢喝必多。
04 内心的挣扎
从我迈入工地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份工作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不能一味的否定这份工作,因为还有很多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这份精神真的很令人敬佩。总的来说工地生活有好有坏,只是与我未来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所以我才会觉得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在工地好的是作息时间很规律,早上七点吃早饭,七点半就要到工地。晚上回到寝室,没有Wi-Fi,所以自然也睡的很早,所以直到现在,我的作息规律也没怎么改变。同事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较为简单,一来都是男人,二是大多都是东北的,还有一些西北西南地区的,性格也都豪爽,粗犷豪放,而且每天又都生活在一起,自然没什么令人费神的职场规则,所以,没什么事儿是不能靠喝一顿酒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坏的是工作环境差,没什么自由,一年365天,除了一个月的年假时间,基本都得在工地,夸张点说,在工地没有生活,只有生存,而且每天面对的是同一群人,生活圈子窄的不能再窄了。
在工地没事你得上,有事儿你更得上。
抬抽水管,打扫场地卫生,这些算是比较平常的事儿了,有一件事儿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天夜里,凌晨2点多,我被人从睡梦中叫醒,朦胧中以为是在做梦,但随着身体晃动幅度越来越大,我发现一个带着安全帽的人站在我床前,眼睛全睁开之后,才看清原来是我的同事。他对我说:别睡了,来活儿了,工地水管爆了。
干了一夜的体力活之后,我心里暗想:不能再拖了,要尽早脱离这样的生活。
其实,在入职没多久之后,我就开始思索着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所以彻彻底底把自己分析了一遍,包括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等。我考虑过导游、会计、销售、设计、程序员等等,但都被我pass掉了。偶然间,我得知了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岗位叫做运营,起初并不是很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所以看了很多文章,又陆续看了一些相关书籍,这才对运营有了最初的概念。这个时候,我发现运营跟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很匹配,并且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也很乐观,较比传统行业发展的空间更大。
虽然有了基本的方向,但内心真的很纠结。一边是七大姑八大姨邻居大娘叔叔大爷父母都认为的好工作,不能丢掉的铁饭碗,虽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生活有保障,一边是空有理想抱负却无力施展的囧况,心里有一双翅膀但又囚禁于现实的牢笼,想要打破僵局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起初把心里的想法跟父母沟通了一下,自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因为这工作是铁饭碗,而且比较清闲,顶多就是外在的环境苦一点,忍一忍就过去了。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因为父母苦了一辈子,这一辈子都挣扎在生活的边缘。父亲早年是国企的工人,但随着东北经济的衰退,90年代中期东北迎来了下岗热潮,很多人都被迫下岗了,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母亲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本来高考的成绩可以上一所专科院校(在80年代能上一个专科院校是非常不错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一个没有母亲成绩好的人被录取了,所以母亲就这样落榜了。他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有辛酸和无奈,但却从没放弃过希望,我,成了他们后半辈子最大的希望。在东北,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家庭,很多人都过着坎坷艰辛的一生,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所以他们也希望他们的孩子也是这样,不用大富大贵,只求健康安稳,不要像他们一样,过着坎坷而又艰辛的生活。
我虽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我不认同,那是他们的人生,并不是我的。父母知道,他们没办法给我更好的生活,所以希望我的人生道路能平稳一点。可是我想对父母说:虽然我们的生活不富裕,但却是快乐的,你们给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让我健健康康的成长,尽全力满足我的一切需求,从来没让我觉得比其他人少了什么,反而让我觉得比很多人都拥有更多。很感谢你们这20几年的辛劳付出,我无以为报,我知道你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想让我过的更好,但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回,我不想当我老去的时候,回首一生,充满唏嘘和遗憾,我想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路,也许这条路不平坦,也许会遍体鳞伤,也许到最后达不到所谓的成功的彼岸,但我的内心是骄傲且自豪的,我用喜欢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今后的路,我要自己走了,做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我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尽快成长,其他的,就交给命运安排吧。
05 辞职回东北
找工作真的是一件很打击自信心的事情,投出去的简历要么杳无音讯,要么直接被拒,估计HR看到一个理工科背景的人,心里也会默默的说一句:TM的有病吧。尽管受到了这么多的打击,我依然没放弃寻找,此时的我就像是迷失在大海上的人,尽管机会渺茫,但决不会放弃寻找陆地的希望。
在上海的后两个月里,投了很多的简历,但最后只有一家做猎头网站的创业公司进行了面试。我当时想的是,不管什么公司,不管工资多少,只要有一份符合内心预期的工作就行,即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上海也没找到工作。
就在我信念快要被击碎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当时我不仅看了上海的工作,同时也在网上看了一些家乡的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回到家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一番寻找后,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了家乡的一个创业公司,觉得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很好,所以就投了简历,没过多久就有了回复。和老板进行的是视频面试,他介绍了一下情况,问了我关于一些问题的想法,之后给我留了个作业,让我写一个微信号增粉方案给他。
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把方案传给了他,但过了几天却等来的是否定的答复。他说可能我现在不太适合公司目前的状况,也怕耽误了我。虽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但我并没有放弃,当时我什么都不在乎,只是想要一个机会而已,我觉得这是一个走出去的机会,我必须要抓住,所以我像老板表明了一下态度,大概分了三点,一是肯定一下我的能力,其他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二是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不在乎工资多少;三是我可以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负责。过了几天,老板又给了我回复,如我所愿,我得到了这个机会。
过了一个礼拜,我提出了辞职,父母看我心意已决,也没有多说什么。曾经的领导在我提出辞职时并没有为难我,而且还给了我一些中肯的建议,很顺利的办理了离职手续,真的很感谢他们。跟同事们吃了散伙饭之后,我离开了四个月的工地生活,返回了东北。
我不清楚未来的路是好是坏,但我很高兴做了这个决定,我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06 最后一次相见
2016年12月7日,凌晨不到一点,我们最后一次相见。
最近被《前任3》刷屏了,虽然我至今没去看,但手机里单曲循环的是电影插曲《体面》,里面有一句歌词: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何来亏欠,我敢给就敢心碎。
但我们的分手真的很不体面,可以说是我真的很不体面,没有保留最后告别的尊严,以后应该不会再相见。
现在分手已经一年多了,今天写下这些不是因为还念念不忘,而是因为早已释怀,才能心如止水的写下这段文字,以前从来没写过有关于她的任何东西,现在就来说说我们的故事,也算体面一点,挽回一点之前告别的尊严吧。
我们正式相识,是在高二那年高考之后的夏天,虽然之前或多或少有过一些交际,也会偶尔见面,但在正式相识之前连一句话都没有讲过,但最后我们走到一起了,而且,这一走就是五年半。因为相识的起因和当时的情况讲起来有些复杂,还有点匪夷所思,这部分我就跳过了。
其实,我对她并非一见钟情,虽然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体会过一见钟情的感觉,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一见钟情,但如果说仅仅是因为相貌就会对某个人一见钟情的话,那我估计每天走在大街上也会钟情几个吧。当初我们能在一起,估计是青春的荷尔蒙在作祟吧。
她名字的首字母缩写是LXS,高中我妈翻看我手机看到这个名字时,曾一度以为这是一个男生,所以并没有在意,直到上大学之后我跟母亲大人坦白时,她才跟我说了这件事。高中时,她留着短发,做了离子烫的头发很蓬松,显得头很大,现在回头看看那时的我们,确实有点犯二。她个子不矮,有167cm,虽然没有前凸后翘的身材,但也还算苗条,她带着一副磨损的有些旧的方框眼镜,大大的眼睛里透出的是那个年纪应该有的迷茫和活力。那时素颜的她并不是很美,但我还是更喜欢那时的我们,我曾经也常常对她说:你什么也不用弄,这样真实的你很美。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加掩饰、真实纯净的美尤为珍贵。
我们正式的见面,是在2011年高考过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没有穿什么她喜欢的白衬衫,我们都穿着傻傻的校服,一起从校门外往里面走着。一路上,我们都有点羞涩,没怎么说话,为了缓解这样尴尬的场面,看到校园路边有毕业的学生在卖一些笔记资料练习册什么的,我对她说:你要不要买几本练习册?那个时候真的很傻,简直傻的有些可爱,多年以后再回忆起来时,也会对那时候的幼稚感到可笑,但也很怀念那样的真实。那天回到教室后,我的一个同学看见她跟我分开后,脸上一直挂着掩不住的笑容,直到她消失在楼梯的拐角才看不见了。而我的心情,也像那天的阳光那样明媚。我想,这种感觉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吧,哪怕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嘴角也会不自觉的上扬吧。
大概半个多月后,我们正式在一起了,那一天是2011年7月15日,距离我的生日还有两天。那一年,刚好18岁。
高三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高考。成绩下来之后,她没达到二本分数线,而我超了二本分数线40多分。在选择学校和城市上我们出现了分歧,她想去一个好一点的城市,而我是想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一个专业和学校都适当的大学,城市并不是首要考虑的。最后,我们彼此还是坚持了各自的选择,我去了长春,她去了大连。我们谁都没有妥协,也许,我们就是从那时起,便开始错过了。
毕业之后,我们一起坐在学校不远处河岸堤上的长椅上,思索着我们的未来,看似遥远却又近在眼前的未来。我们考虑过要不要分手的问题,但那时的我们都很倔强,年轻而又无所畏惧,就像英勇的士兵,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畏缩在安全的壁垒中。我们不相信距离会成为切断爱情的利刃,我们一直想证明些什么,又不知道是证明给我们自己,还是证明给别人。总之,那个年纪的我们,总是想跟一切大多数人眼中的必然抗争到底。
七月份的午后有些炎热,岸堤上成排的柳树遮挡住了阳光,一阵阵的微风摇晃着垂柳,给夏天的酷暑带来一丝俏皮的气息,同时清爽的风也吹散了我们心中的躁热与不安。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四年半的异地恋生活。
跟大多数的情侣一样,我们也会生气吵架,然后和好,所有的喜怒哀乐大多数都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给彼此,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谁也没提过要分手。学生时代的恋爱是理想化的,是美好的,我们没有触到现实的壁垒,走进生活的牢笼,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但又什么都无所畏惧,即使只能拥抱着对方的声音也会觉得幸福。大学的这四年里,我们感情一直很稳定,面对周围的各种诱惑,我们始终坚守着当初的那份承诺。
都说大学毕业才是真正的分手季,这次,我们没能幸免,终究还是战败了。在最后一次见面后不久,我们隔着屏幕分手了。起初我把分手的原因归咎于我身上的缺点,我付出的不够,我让她一次一次的伤心了,每每想到这,总会懊悔和自责。但后来仔细想想,一段感情中有谁是对的,又有谁是错的呢?想了很长时间才明白,原来让我们分开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我想追求的是偏向于理想化的东西,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有可能会得到,有可能得不到,我也说不清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但我就是想去寻找,去探索;她想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抓得住摸得着的东西,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爱情,尽可能的剔除生活中一切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我选择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而她选择留在家乡做一名国家公务人员。谁的选择都没有错,彼此都是按照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前进着,既然选择了不同的路,那自然而然的就要分头走了,谁也不必难过,只要无悔付出的青春岁月,也就足够了。也许我们早就已经错过了,只不过我们倔强的把这错过的时间点延长了而已。或许这就是命运吧,或许这就是缘分吧,冥冥中早已注定,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写出来,如果全都写出来的话估计一本书都写不完,而且有些记忆也已年久失修,淹没在时间的河流中了。
如今,就让这份回忆,安放在那逝去的青春岁月中吧。
07 无业游民
可能是受本命年的影响,2017年的农历新年刚过完,老板对所有人公布了一个消息:我们公司,黄了。
其实我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就整个东北的市场环境,公司的投入以及老板的经验来看,注定走不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结束的这么快。
老板给了每个人1000块钱,就草草的将所有人遣散了。按道理说,老板的做法既不合规合法,又少了点道义,本来我们想走法律程序讨个说法,但老板的态度像个无赖,如果真要走法律程序的话事情会更繁琐,耗的时间也会更多,权衡利弊,也只好接受了。
没有工作的一个月里,花着手里不多的积蓄,每一天都感到无比焦虑和迷茫,又陷入了选择生活还是选择生存的困境。其实不论在哪里,想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内心并不排斥的工作,或者说喜欢的工作。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把两大类组合起来排个序,可以分为下面几个工作类型:擅长并喜欢的,不擅长但喜欢的,擅长但不喜欢的,既不擅长又不喜欢的。因为之前从事过第三种甚至是第四种类型的工作,所以明白那种痛苦的、煎熬的心情,为了不重蹈覆辙,我还是坚持,一定要找一份至少是第二种类型的工作。
生活给了你一坨屎,肯定会给你一颗糖,不会一直臭下去,也不会一直甜下去。终于,一个月后找到了一份还算合心意的工作,过程也有些曲折,工资也不算高,但更可靠了一点,也算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
按道理来说,这下应该可以暂时安稳一些日子了吧,但机会总是来的太突然,入职还不到一个星期,一个电话的到来,又改变了后来的轨迹。
08 二次返沪
22岁之前我从没去过长江以南的地方,但毕业第一次来到上海时,我觉得我喜欢上了这里。
在新公司入职第五天的时候,接到了一个面试电话,也就是现在所在的公司——简书。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先是愣了一下,因为时间间隔的有点久,有那么一瞬间,我忘记了自己曾投过这样一份简历了。在我回过神之后,便简单询问了一些事项。挂掉电话之后,突然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自信,冥冥中就觉得,这次,一定能行。
之后进行的是一场视频面试,事实证明我的第六感很准,一切进展的都很顺利,面试后第二天就给发来了offer。当然,这里要感谢HR和刘老师的对我的认可,没想到隔着1000多公里的视频面试竟然成功了。客观因素来说是因为我正好赶在公司准备B轮融资的时间节点,公司要扩大规模,所以我也是简书2017年春节后第一个入职的新员工。
其实,2016年我还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向简书投过一次简历,但就像前文说的,所有的简历的石沉大海了。这次投简历是第二次,我之所以这么执着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是因为我是简书的用户,出于对这个产品的喜爱,我想加入到这个公司;二来,是因为我对有关文字的工作很感兴趣,虽说现在是运营岗位,但或多或少都跟内容有关系。
加入简书我给自己的定位很简单:沉淀和学习,沉淀的是一颗浮躁的心,学习的是一切能学的到的东西。我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不管什么待遇,什么薪水,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其他的都无所谓,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我觉得这是2017年,我有所成长的地方。
接到offer的当天,就跟新的公司提出了辞职,因为只干了一个星期,还不算是正式员工,所以离职也没遇到阻碍。之后回家休整了几天,跟朋友们吃了几顿饭,就算是给我践行了。
这次回到上海,迎接我的是绵绵的细雨,潮湿而又寒冷的空气,虽然连着好几天看不见太阳,但我还是很高兴,我又回到了上海。
09 辞旧迎新
写完这篇文章时,2018年已经过去了好多时日了。从我再次来到上海时,又过去了9个月的时间了,回想了一下,这9个月的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事情,但生活中也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就不再一一细数了。
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读了大概50本上下的书,书的内容很杂,但主要还是以近现代中外小说为主,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毛姆的《刀锋》;写过不到10篇文章,大多数都是因为某件事、某本书或者某部电影产生的思考;坚持用扇贝背单词,目前打卡总打天数614天,学习单词10492个,从四级背到专八;坚持每周3-4次的有氧或无氧运动,最近又在实行每天200个俯卧撑打卡30天挑战计划;17年5月29日关闭了微信朋友圈入口,直到现在一次也没有打开过。
回顾过去的一年,如果说我有什么成长的话,我觉得是,我学会了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但也绝不是想过的平庸。曾经我总想成为所有人的焦点,年少轻狂又有点不可一世,步入了社会才发现了自己有多么渺小。现在才明白,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只要别丢掉那股心气儿,其他的,时间会给你答案。
2018年,我不想立下什么flag,只想继续坚持应该坚持的事情,一步一步的,接近心里的目标。依然做一个有心气的少年。
10 写在最后
给看到最后的老铁抱拳了。
祝你我的2018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