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写于2012年)
三年前读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玛拉与丹恩历险记》,看到一半时,心中就开始焦躁不安,觉得十分压抑,再也看不下去。再想这是一部预言小说,是作者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尽管如此,书中描写的场景大多充满着绝望的气息,细读则觉得仿佛自己也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机渺茫的世界。压抑与焦躁随着读书的深入席卷而来,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紧张与压迫,直接翻着书的最后几页看了下结果,大意是玛拉与丹恩姐弟俩最后终于走出了绝望的世界,到达了一个新的理想国度。虽然结局是美好的,但这并没有促使我再去接着把书读完。现在想来,也不免对自己当初内心的怯懦与对安逸的渴望怨愤三分。后来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也是一个矛盾交织的过程,最大的感悟是:它先使人陷入绝望,再把人从绝望中拯救出来。这样的作品读来让人觉得压抑恐怕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若能跨越了绝望这道沟壑,必定也是能有所收获的。
当然绝望与压抑并非意味着结束,特别是当绝境中的故事总是伴随着生命的光辉时,我们越是能从中汲取营养,把沉重的心理变化过程化为一种精神的财富。我想柯云路的长篇小说《孤岛》就是抒写这类故事的绝佳典范。
《孤岛》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夏日的暴雨使上游江河决堤,冲断了火车的前路与退路,在洪水将要吞没火车之际,男主人公孙策展现自己的领导才能,率领一千多乘客往附近的山冈转移。而暴雨洪水不止,使山冈四面被水淹没,成了汪洋中的“孤岛”。而一方面,孙策在火车上遇到了自己的前恋人、现在的影星兰秋,兰秋的丈夫则率领着一个摄制组也在火车上;巧合的是多年前因政治斗争而陷害孙策入狱的古雪峰及其儿子古伟民也在乘客之列;另一方面,孙策还意外地遇到了曾一同坐过半年监狱并视孙策为大恩人的崔天宝,而崔天宝一伙则是越狱杀人犯。故事的一切就是围绕着乘客在孤岛上经受着灾难的折磨,但同时又面临着暴力威胁而展开的,而结局,一如可以想象的简单美好:虽然身处绝境,但人们最终战胜了灾难和暴力的威胁,最终得救。
其实,简单的故事本身,加上许多微妙的细节已经足以让人感动不已,不禁让人赞美生命的伟大与坚强,然而作者在故事之中的哲思则更加令人敬佩。作者柯云路可谓是涉略广泛的作家,而尤以哲学为甚,小说的主人公孙策也是哲学家,这使得整个故事之中虽然矛盾与绝望气息沉重,但作者俯拾即是的哲学思考,也让作品增色不少。
孤岛上的故事“集合更全面、更简洁地缩影了整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人性本质都毕露无遗。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审视一个社会可能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种绝境哲学,矛盾又统一,睿智又丰富,尽显作者情怀。
全书的哲学,有三方面写得最为出彩:爱情、生死、人类内部矛盾。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往往不是简单而随性的,特别是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深刻。大多数作者不喜欢写完美的爱情,或多或少总会来点波折。《孤岛》中的爱情是矛盾的,孙策与兰秋早年相爱却因为家庭的陈腐愚见而被迫分离,多年后火车上相遇、孤岛上相处似乎让双方找回了当初那份爱的感觉,可现实的残酷使他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兰秋丈夫朱江对他们的嫉妒,燕儿对孙策的崇拜,这些都或多或少地让这里的爱情变得复杂了。于孙策,他是有征服欲望的,喜欢征服自己爱慕的女性,而当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时,也同样需要对方的理解与安慰,而兰秋就是他心中唯一的这个人,他爱她思想与情感的成熟,爱她非同一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于朱江,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心系在别的男人身上,而当越是意识到自己对女性的控制正在削弱时,他越是失去风度,从而在与同性的较量之中失去了优势。“女人对男人的爱,或是因为崇拜,或是因为同情。”兰秋对孙策则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于燕儿则主要是崇拜。在爱情上,女人与男人是平等的,而男性更有征服欲望与较量意识,女性则更能长久地集中自己的关注力和思考力。
“天下的哲学可以包括两种:死亡的哲学和生命的哲学。”柯云路在书中如是写道。生与死的问题向来是最为沉重的话题,而当人们身处绝境、生命受到自然灾难和人类暴力的双重威胁时,该如何明智地克服困难,如何走出绝境,生死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生命即将结束时,什么才是生命本身?尼采认为,“生命本质上就是掠夺、伤害,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压迫、压制、严酷,把自己的倾向强加于人,吞并、剥削”。而在孤岛上,倘若这也是坚持这样的处世哲学,那么可以想象,本来面临灾难就已经失去理智的人们会选择怎样地生存。人类是一个群体,没有人能脱离社会,孤独与死亡都是会令人感到恐惧的。身处绝境,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度过难关,只能相互关心,不能相互残杀。一切对爱和美好的追求都是在有了生存的保障之后才能谈得上的,当生命受到威胁、死亡逼近时,人们越是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身处绝境的人们除了慌乱,冷静下来时还是需要思考的,孤岛上,“被围困在死亡危险中的人类,依然用自己的生命之光造出一个新世界”。
灾难来临、灾难加剧,人与自然做着生死斗争,然而自然是无区别地对待人们,岛上的每个人都承受着相同的环境威胁。然而自然再残酷,人与自然的矛盾再突出也很难消除人类内部的矛盾。自私、嫉妒、仇恨、怯懦、短见是人类的致命弱点,弱点越是明显,矛盾就越是突出。乘客内部因自私、怯懦产生的矛盾,孙策与古伟民、朱江之间因嫉妒而产生的矛盾,所有乘客与崔天宝一伙暴力集团因仇恨、威胁而产生的矛盾,无不把人类自身的智慧给葬送。相比而言,人类内部的矛盾比自然的矛盾更显尖锐。而当人们克服自己的弱点,摆脱内部矛盾,自然的威胁也会显得弱小,只要同心同德、坦诚相待,人们终可以走出绝境。
一个孤岛上的小社会缩影了一个人类的大社会,作者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引领我们来审视社会、探讨人生哲学。如今,现代喧嚣而畸形的人类文明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许多情感需要和生活渴望得不到满足,冷漠与麻木让生命失去了光华。《孤岛》饱含对人性的思考,绝境中的生命更加令人感动;爱情、生死、人类内部矛盾,以及孙策的政治意识和英雄主义,都是作者绝佳的塑造。柯云路和多丽丝·莱辛一样,是个善于思考和体会生活的作家,他们同样狠烈地抨击现实的理想,激励人们去看到人类和社会之中更深层次、更隐秘的含义。而《孤岛》比《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更吸引我的是,作为一部哲理小说,作者把人生哲学融入到压抑的故事中,让生命绽放光彩,在绝境之中拯救绝望的人们;作者的人文情怀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现实,审视和批判自己。
人生的许多道理是不能靠聪明能理解的,或许要靠一生沉浮的彻悟,而关于生命,我们或许更应该读一读《孤岛》中绝境里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