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孩子的名字你可想好了吗?”程氏的一句话将苏洵拉回现实,对啊,得给孩子取个名字,取什么好呢?
一日,苏洵读《左传》,读到《曹刿论战》这一篇,就是那个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曹刿是鲁国人,一日,他听说齐国即将攻打鲁国,便打算向鲁庄公献上自己的计策。乡民们对他说:“这是那些官员的事,你又何必操心?”曹刿却说:“当官的没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他认为要想打赢这场仗还得靠他这个平民百姓。
如此自信必然有些本事,果然,不多久
曹刿便说服鲁庄公让他指挥这场战争。之后,在长勺打得齐军落花流水。齐军
兵败逃跑之时,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且慢,小心有诈,还是让我先查看查看。”
于是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这里的辙就是战车的压痕,轼则指战车上的车把手。曹刿登上战车,扶着车把手,通过观察车辙和队形来判断是否有诈,发现敌军确实是落荒而逃,才说可以追了。
最终,鲁国大胜,这便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苏洵读到这里,发现这个轼和辙大有用处,但又不是关键之用,正符合他对这个孩子的期望。这大抵是很多父母的心思吧,盼着孩子出息又怕他太有出息。太有出息便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和
未知,令人忧心,苏洵深知高处不胜寒这个道理。
于是苏洵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轼,他想
如果再得一子就叫辙。苏洵很感激曹
刿,让他一次就把两个儿子的名字都取好了。兄弟二人,一个叫车把手,一个叫车轮印,苏老爹取名字很接地气又不俗气。
这个孩子自此便有了名字,唤作苏轼。两年后,苏轼的哥哥景先不幸夭折了;三年后,弟弟苏辙出生了。
/苏东坡全传·第一章少年苏轼秦晓
微信读书·扫码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