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公司就是微信的ISV,所以小程序最早邀请开发者的时候,我们就第一批受邀开始做开发了,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小程序了。关于小程序的介绍,看到相关平台已经回答了很多关于小程序的基础问题,我来说一下作为开发者看到的一些东西吧。
从2016年的微信公开课PRO到12月28日微信公开课PRO大会,小程序(早期叫做“应用号”)都是受关注度最高的,至少在唱衰App的大军中,小程序一直被寄予厚望,认为小程序就是微信布局干掉App的重要棋子。干不干得掉,这个有待考虑,毕竟使用场景不同,和用户的交互逻辑也不一样,只能说,用途不一样而已。
第一次拿到内测邀请的时候,当时的很多接口规则都不太确定,基本上我们这些开发团队,所有人开发的程序都被来来回回修改了几十稿,到1月6号,也就是正式上线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的第一个版本才真正出来。这个期间,像自选股、水滴互助这些团队我们也交流了很多次。因为Allen是一个很有产品情节的人,包括选择1月9日也是向乔布斯致敬,所以,小程序被严格限定在了用完即走这个概念里面,所以,足够轻,足够简单。
入口方式谨慎:很多人第一次都没有找到小程序在哪里,因为小程序的交互入口和我们普通理解的方式不一样,没有第一次的进入,你的微信都不会出现小程序的入口,所以,搜索和推荐变成了线上及其重要的两个入口。
够轻够快:和公众号或者扫码打开的H5不一样,小程序页面的加载很快,因为是在微信自己的闭环里面,另外排除了非微信模式的登录,直接用你的微信ID登录,这样就免去了很多加载的内容了
内容够轻:因为开发的关系,还在内测阶段我就体验了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小程序产品,比如“娱票儿+”、“美团外卖”这些生活服务类的产品,简单点说,在上面我自己的需求就很简单,选择-购买-成交-走人,比如我们自己开发的“社交名片”来讲,就是调用的扫码、输入这些最简单的接口,原来的名片管理软件基本都要占50M-70M的手机内存,而在小程序里面只占1M。
用户的自主选择权更大:因为小程序严格限制了给用户发消息,只有用户提交了form表单或者有支付行为才能发消息,而且只能给7天内有互动的用户发,这样用户不会因为使用了一个服务而被打扰。另外,小程序是可以置顶到聊天的,所以一个应用是用户经常用的,ta可以从发现置顶到聊天界面。
总体来说,小程序对于交互需求不是那么深的,快速交易的场景来说,体验要优于一般的H5,而且调取微信的身份识别,少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对于交易类的场景来说(线下扫码买门票、买电影票),体验很好。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的内容在逐步开放,未来的发展,大家可以进一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