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我有幸来到了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山东济南,在这里开始我为期十天的研修班学习。
专题讲座《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纪念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怎样做老师》
郑希冰老师从身边小事到实践经验深刻的为我们阐述了何为“尊严”和“职业尊严”。“职业尊严”从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素养中来,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个人素养,个人素养就是学识,即学高为师;人格,即德高为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陶行知先生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我们是老师,要有尊严,要有职业的高贵。
破冰活动
明白一个道理,打开一个心结;体会一种情怀,摆脱一个烦恼;坚定一种信念,学会一个技能;认同一种境界,改掉一个毛病,修缮一种行为,交下一群朋友。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孙权
校本课程建议与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
27日下午梁承锋老师以他特有的诙谐幽默的教学风格从标准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的教师成长为我们阐释教师作为生命的引导者,应有自我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必须加强学习,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否则,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教育家早就说过,学校是农村,不是工厂;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灭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而我们习惯于将不同资质的人输入机器设备,按同样标准、同样程序、同样时间予以“铸造”。使得受教者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与施教者对等的主体进入教学程序,而是作为“灌输”对象、作为一个被动的物件进入教学程序,抹杀了个性,限制了特长,弱化了创造,不利于我们的人才培养。吸纳、更新了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融入新课程,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