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学校是必经之地。以前,见到少男少女成双入对,我就会马上升起“担心、愠怒、看不惯”的情绪。
现在,变了。
因为看了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爱的艺术》,我知道,“爱”是人类克服分离恐惧、抵御个体孤独的本能,追求爱情,是人成熟的标志。还因为看了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我知道了,很多高校犯罪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女朋友,他们活在自我的世界,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结。
因为读了这两本书,今天,当我再看到少男少女牵手、相拥而行,我感到的是欣慰和祝福(当然,首先祝福他们有分寸,不要荒废了学业):他们在变成成熟的人。
于是我想,所谓的“看不惯”,是因为认知上的局限。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句很经典的话:不要轻易评价任何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
或者,用樊登读书会讲的《自尊》一书中所言:看不惯,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比如我,这么多年,不接纳自己的体型,不接纳自己的肠胃,不接纳自己的脾气。这种不接纳,导致了对自己的苛求,这种苛求的惯性衍生了对别人的责难——看不惯这、看不惯那。
学了《自尊》后知道,这是自尊水平低的表现。
其实,自卑和自大是一体两面——因为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敏感、脆弱,分分钟自我保护,于是,长出了刺,长出了棱,长出了角。
年轻时听老人说:有棱角的石头经过社会的磨砺、岁月的冲刷,最终会变成鹅卵石。而我,人到中年,棱角却没磨多少,愤世嫉俗,非黑即白。从“社会人”角度看,这很不幸——不适应社会,难融入世俗。从“人”的角度看,又很庆幸:没有失掉“我之所以是我”的那个标志,那个父母设计的、独一无二的——logo。
在经历一些事、看过不少书后,现在,我想变——改良logo外形,为了让它看着、摸着、听着、处着更舒心,舒自己的心,也舒别人的心。
如一颗鸡蛋,这些年,我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完整,没有变成煎蛋。现在,我想破开它——不是被打破,是想从内部孵出小鸡——自己磨掉那些棱角。这个过程,肯定不易,会反复,会痛苦。沙子入蚌后经过无数次磨砺变成珍珠,面包发酵后经过炙热烘烤才有香味。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痛苦,是成熟的必备原料。
还有一点:无论怎么磨,logo的内核不变。所谓“内方外圆”就是:不平庸,但要平和;不圆滑,但要圆融。
谨记:宽容自己,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