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一部在思想感情上真正成熟的作品,所以成为了历代文人信奉的文学经典。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这首诗就是一首来自齐国的民歌。
二、[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三、[注释]
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公:公家。
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樊:即“藩”,篱笆。圃:菜园。
狂夫:指监工。
瞿瞿(jù ):瞪视貌。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四、[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五、[我的赏析]
1.本诗的主旨
主要说法有三种:
一是讽刺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古代学者基本持这种观点。
二是说丈夫起早贪黑地工作,妻子怜惜其太辛苦。
三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繁重劳役的怨愤。现代学者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也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 ,所以本文就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
2.这是一首周代在齐国京都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广为流传的民歌,是对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一种比较真实的反映。它描写了在统治阶级无情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的愤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怨恨。
3.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句两个音拍,二二的节奏。
前两章运用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整个事件的特点。而且句形排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有效地抒发了郁闷之情。
第一章和第二章只相差两个字,而且更为有意思的是,第一章有这样的两句 ——“颠倒衣裳。颠之倒之。”第二章中作者很用心地写成了 ——“颠倒裳衣。倒之颠之”。字是一样的,排序却是颠倒的,恰好于诗的内容相呼应,别具匠心 。
这两章主要描写了劳动人民在睡梦中被公家监工惊醒,催促他们去做工,以致于手忙脚乱,把上衣和下衣穿颠倒的可笑情景 。
然而,何至于公家监工一催促,劳动人民就慌忙到如此地步、上演出如此滑稽剧呢?作者没有说,但我们可以分析出来 。
一定是这些监工平时作威作福 ,严苛至极,劳动人民稍有差错,就会受到责罚,所以听到他们的声音就闻风丧胆、惊若寒蝉,忙乱中就出现了差错 。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动人民太辛苦,他们的身体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 还在沉睡之中,就又被吆喝起来去上工。头脑昏昏沉沉尚未反映过来,所以连衣服都穿颠倒了。
这狼狈可笑的的一幕,极富戏剧性,也极富深意。令人呵呵一笑之后,内心抽痛而愤恨,抽痛于劳动人民的悲惨,愤恨监工的凶狠无情。
第三章转变了表现形式,既避免了枯燥,又跌宕起伏。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虽然劳动人民没有真刀实枪地对着干,但是他们内心的愤恨还是不可压制地爆发了出来,当然也只是背后偷偷地发泄——“连白天和黑夜都分不清楚,不是早就是晚,真是作孽呀 !”
“狂夫瞿瞿”这一人物形象刻画,虽然只有寥寥四字,却栩栩如生,真实地表现出了监工的凶残 。
4.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描绘的场景吧
夜幕深沉,东方一丝光亮都没有。辛苦了一天的劳动人民真沉浸在酣睡之中。 突然,监工急促的吆喝之声传来,仿佛一声炸雷,把劳动人民全部惊醒了。
虽然身体疲乏,意识尚未清醒,但是他们已经慌慌忙忙、机械地开始穿衣服。唯恐穿迟了,皮鞭又要落到自己的身上。于是有的人把裤子套在了头上,有的人把上衣往腿上穿,一派混乱 。
监工们把劳动人民带到了郊外,让他们把柳条折下来围到菜园上。监工们瞪大了眼睛高声喝骂着:“快点干活,快点干活 !”一副霸道凶样!
劳动人民满腔愤恨,却只能偷偷发泄:“天都没有亮,你们就逼我们干活,真是连早晚都分不清楚!不是早就是晚地逼我们干活,真作孽! ”
5.这首诗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颇有特点
(1)在结构上回环复沓。第一章和第二章只相差2个字。 重词叠句,反复咏唱,规律中有变化,既是歌唱时的和声,也是尽情抒发情感的需要。另外,也便于记忆与传诵。
(2)前两章排列工整,第三章则截然不同。这种自由的韵律节奏,不但使诗歌跌宕起伏,富有韵味。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不拘一格。
(3)运用细节描写来反映生活 。“颠倒衣裳”就是非常特别而且令人永远难忘的细节,表现效果奇佳 。
(4)语言通俗易懂,许多词汇都是日常用语,比如“东方”、“未明”、“颠倒”、“折柳”、“狂夫”、“不能”等词汇,即使放在几千年后的今日,也让人一目了然,丝毫没有生涩之感,有别于《诗经》中其它的许多诗作。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显得质朴自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