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在于人和人的互相照亮✨
春分 生命的又一次涅槃
3月21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又叫仲春之月。
春分平分了春季,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春分日,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春分这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个小时。
在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 · 三侯
春分,是踏青的正式开始,莺飞草长,暖意温和充盈大地的每个角落,追逐一只自由的风筝,在鲜花簇拥的漫野奔跑;簪花喝酒,促膝而笑,任春风撩人,留下柔软的梦。
一候玄鸟至
一候元鸟至。元鸟,又称玄鸟,即燕子。在古人的观念中,燕子是神鸟,燕子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并认为是燕子带来了春天的雨水,带来了风和日丽、春暖花开。
二候雷始发声
二候雷乃发声。雷是春天阳气生发的声音,阳气在奋力冲破阴气的阻扰,隆隆有声,但看不到闪电。
夏天阳气盛,一旦被阴雨之气阻隔,所以雨前打雷,且雷声更大。这是中国传统学问对雷的解释。
东汉许慎 《说文》解释说“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阴阳相薄为雷,雷为振,为阳气之声,春分后出地发声,秋分后入地无声。
三候始电
天空电闪雷鸣,春雨不再润物细无声,而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分 · 诗词
《咏廿四气诗 春分二月中》
唐代:元稹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春分日有感》
清代:方仁渊
幽怀常怕负芳辰,又见花飞一半春。
醉病支离慵把酒,交情疏落不如人。
黄莺绕树声犹涩,翠柳含山色渐匀。
风日晴和天气好,马蹄踏遍陇头尘。
春分 · 习俗
竖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吃春菜
岭南风俗
昔日四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放风筝
春分前后清气上升,微风飘荡,正是放风筝的最好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放风筝来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风筝表达对新春新年的祈盼。
风筝最早源于我国。据传,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最早的风筝称为“鸢”。汉代时,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开始用纸糊风筝,自此又出现了“纸鸢”一词。
据明人陈沂《询刍录》说,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人作声如筝”。从此才开始叫“风筝”。
放风筝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踏青时节,一线在手,视风筝乘风高飞,随风上下,飘忽不定,实是一大快事。在放风筝的过程中,由于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全身的肌肉关节都要参加活动。急缓相间,有张有弛,有利于放松钮骨,活动肌肉。
《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燕京岁时记》中还进一步阐明放风筝对眼睛有好处:“儿童放风筝之空中,最新清目。”这是由于在放飞时,眼睛要一直盯着高空的风筝.远眺作用可以调节眼肌功能,消除眼的疲劳,从而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
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
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
春分 · 养生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二气势均力敌,昼夜时间相同,气温寒暑各半的时期,故中医认为,春分时节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机,养生重在平和,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精神养生--调畅情志,疏肝为要
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此时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肝气顺畅条达。切忌大喜大悲大怒等剧烈情绪波动。
此时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郊游,亦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培养多种兴趣,怡情养性,调畅情志。
饮食养生--清淡为主,忌大热、大寒
春分与惊蛰同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助肾补肝,可多食滋肝益肾之品,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以及时令的樱桃、草莓、桑椹等水果。
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因此饮食方面宜甘少酸,当多食甘平补脾之品,注意健脾祛湿,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淮山、鲤鱼、鲫鱼等,以及时令的韭菜、豆芽、豆苗、莴苣、黄花菜等蔬菜,增强人体脾胃之气。羊肉、狗肉、虾、螃蟹等尽量少吃,不宜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起居养生--调适寒温,适量运动
春分后气温日渐转暖,但昼夜温差较大,不时会有寒流侵袭,此时要根据气候变化和个人体质,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添减衣被,保持温度适中,穿衣注重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能感觉微微汗出为佳。
应迎合春天之朝气,宜早起,并常到户外活动。每天应保证 6~8 小时睡眠,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以除春困。常在清新空气中散步、打太极拳、放风筝等,有利于肝气疏泄,气血通畅,吐故纳新,强身健体,达到养肝养护之作用。尤其是老人、儿童,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应多晒太阳,祛散寒邪,增强免疫力。
室内宜开门窗,保持空气新鲜,及时清除阴暗死角的污垢,杀菌防病。等到了梅雨时节,不妨用艾叶燃熏室内,消毒除湿。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者:温屿屿,想做一个吟游诗人
个人公众号:温屿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