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篇三页纸的论文,我看了三个多钟
昨天看了一篇数学论文,是一篇《图形的相似》单元复习课的点评,没看完,今天接着看。看完后感慨万千,觉得是该努力打开自己的格局了。
这篇文章共三页纸,我前后加起来一共看了三个多钟,还借助了搜题工具。
第一页看着完全正常,复习课需要突出梳理的系统性、纠错的针对性和选材的发展性。我觉得这样的点评在我的最近发展区,我稍微努力一下也能写出这样的点评。
第二页前半部分讲的是纠错的针对性。这些易错题,我觉得还挺有趣,也不难,但也花了点时间研究了题型。但看到选材的发展性,题目就有点难了,但觉得也还好,我完全可以做。
第三页的题4(3)和题5就是让我最虐的地方,明明觉得这些题目都很熟,可是总想不到思路,做起来花了很长时间。
这些题目算不算难?说实话,不算。做的辅助线也简单,只是跟我们平时所做的题型不一样,要更灵活,我就被难到了。
这些题目是论文作者对中考题和教材例题的选取和改编。我读的时候就在想,别人都在改编题目了,我还在思考怎么做,这高度已经完全够不着了,我却依然还在原地打转。
02 做一个潜心钻研数学的人
教学八年,五年初三,可是我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优秀,愧对学生。我跟学生说要认真钻研题目,不要轻易放弃,等你想明白的时候会很开心。
中考前,4班有两个学生到办公室找我讨论题目,他们讨论了很久,我说:来,我给你们一点提示。他们两说:别,你别来,我们自己想。第二天他们很开心地告诉我,他们想出来么。走路在想,吃饭在想,总算想到了。
看到学生尝到了数学的乐趣,我觉得很开心。但我想问问自己,我这些年静下心来钻研数学了吗?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选择学数学,是因为我以前能轻松考高分,有成就感。这几年我喜欢教数学,也是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成就感。
但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数学素养没有我期望的那么高,只能教一些基础偏上的知识,没办法带学生往更高处的方向发展。
如果再不静下心来钻研,别说我自己看不起自己,学生以后遇到厉害的老师,就会觉得如果初中的数学老师也这么厉害,他们的数学高度会不一样。
所以不管多辛苦,这个坎总得过,下半年潜心研究,争取提升一个高度。
我应该成为真正喜欢数学的人,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喜欢数学的人。
03 知识焦虑,必须逆风飞行
其实我应该也没有那么差劲,只是因为我的知识储备配不起我的理想高度,所以导致我有知识焦虑。
我焦虑我做班主任会有处理不好的事情,我焦虑我的数学培优达不到我想要的高度,我焦虑我对人生发展方向的格局太低。
一切皆因我读书太少却又想得太多。如果不想被迫放弃理想,就应该主动逆风飞行,去到我想要带学生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