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18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许多家长完全不懂应该怎样教育青少年,怎样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观点和习惯,不知道这个过程包括一些什么内容。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诚实的人、对社会有益的好人,然而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睿智的父母之爱》,第47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为有出息的超过自己的人。但是,愿望归愿望,现实归现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父母缺少基本的教育素养,不懂得教育的规律,这也成为许多教育问题产生的症结。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父母是在帮教育的倒忙,甚至在做“反教育”的事情。比如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其实是把孩子发展的空间全部堵死了。更重要的是,许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如何做人,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他们却不闻不问,结果虽然考取了名牌大学,却无法与人相处,就更加无法在社会生活中施展才华。亲爱的父母,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为了孩子的成才和成人,为了孩子的成功与幸福,好好学习一点教育学吧!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您好啊?
每个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无数孩子已被父母催促着赶往各个补习班。周末的公园里,难得一见青少年的身影——他们正埋头于题海之中,为那个被许诺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父母们站在背后,眼神中交织着期待与焦虑,他们坚信这是爱的表达,是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然而,《睿智的父母之爱》中的话语却如一面镜子,照见了这种爱的迷途:“许多家长完全不懂应该怎样教育青少年”,结果往往是“帮教育的倒忙,甚至在做‘反教育’的事情”。
这是一种何等吊诡的现实: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却可能走向最不希望的结果。父母之爱本应是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却因缺乏教育的智慧而异化为压抑生命的巨石。当我们把孩子的日程填满各种培训班,当我们只关心试卷上的红色分数,当我们忽略了他们眼中的光芒逐渐暗淡,我们是否曾扪心自问:这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名的专制?
在“成才”压倒“成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制造了大量高分数而低人格的“空心人”。他们或许能解出最复杂的数学题,却处理不好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们或许能背诵千古名篇,却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教育的本质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却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被简化为一场分数与排名的竞赛。父母们成为这场竞赛的共谋者,甚至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因为我们恐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忘了问:这条起跑线究竟通向何方?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悲剧:那个考取名校的孩子,因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而抑郁退学;那个获奖无数的少年,因缺乏基本生活能力而在异地求学中举步维艰;那个永远拿第一的姑娘,在工作中不知如何与人合作而屡屡受挫。他们的父母曾以为用分数铺就的道路必然通向成功,却不知这条路上布满了人格发展的陷阱。
朱永新先生的提醒如暮鼓晨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这句话道破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完整的人。一个能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人,远比一个只有光鲜履历却内心荒芜的人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父母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迫切希望为孩子寻找一条确定的成功路径。然而,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理解成长的不确定性,尊重孩子独特的发展节奏,为他们留白而不是填满,为他们开启可能性而不是预设路径。就像农民无法通过拉扯秧苗来促进生长,父母也不能通过过度干预来加速孩子的成长。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试错的自由,需要偶尔发呆的权利。
重塑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从教练转型为园丁。教练追求的是标准化成绩,园丁呵护的是生命的独特性;教练关注的是短期表现,园丁投资的是长期成长。这不是要父母放弃引导的责任,而是改变引导的方式: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对话;少一些控制,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共情。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重拾学习的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教育不是本能的延伸,而是一门需要研习的科学与艺术。阅读教育经典,了解儿童心理,反思自身成长经历,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这些都是走出教育迷途的可能路径。
爱的最高形式不是塑造,而是守护;不是填满,而是留白。当我们能够放下焦虑,真正看见孩子而不是我们期望中的投影,教育才可能回归其本质: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美丽相遇,一次心与心的共同成长。
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父母都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知识灌输,而是为了理解生命成长的奥秘。唯有如此,父母之爱才能从教育的枷锁转变为成长的翅膀,承载孩子飞向他们本该拥有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