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①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安装到一根车毂中的孔洞当中构成车轮,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轴和车轮旋转滚动被人乘坐驾驶的作用价值。糅合粘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装载物品供人饮食等等使用的空间作用价值。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和房子空虚的部分,才有给房屋居住人与放置物品和门窗给人进出与透气的空间作用价值。所以,正是因为人“有”对于这些事物利用的需要,作为“无” 这种形式的空间才能起着给自身带来使用的价值。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共:环抱,围绕。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三个"无"都是:指空间。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事物"有"这些给人利用的需要,是因为事物的"无"在起着作用。
。【笔者感悟】读这一章,给人的感觉表面上是老子在本章里好像是在论述空间的“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好像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论述事物空间结构的使用价值(功用)与需要即利与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一章我们从价值论的角度可以看出,车毂正是因为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轴和车轮旋转滚动被人乘坐驾驶的作用价值;器具正是因为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装载物品供人饮食等等使用的空间作用价值;门窗和房子正是因为有了空虚的部分,才有给房屋居住人与放置物品和门窗给人进出与透气的空间作用价值。可见,老子在论证事物的空间结构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人的生活需要产生的。人的需要才是价值的根源,事物的价值的“有”与“无”是相当于人的需要来说的。如果没有人的这些需要,它们的价值何在?不错,本章的“无”的确是一种空间结构的“空无”,但是“有”却是指人对于这种空间结构的“空无”的“有”需要,所以,这不仅仅是论述事物空间结构的“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论述事物空间结构的使用价值与人的需要即利与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章道理比较浅现,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有一点我们还必须明白的道理就是:事物空间结构的使用价值与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这一章之中老子所描述的“三十辐共一毂”这句话正是他那个时代的车子的结构,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车子的结构早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应该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却又能够从中抽象提纯出超越时空烙印的“真理”才是学习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