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为何四召而不赴?

《碣铭》载王通平生凡“四召而不赴”。《世家》记仁寿三年(603)通至长安见文帝,上《太平十二策》,或为应举天下士之诏,或出自主动,非专门徵辟。“文帝闻其《东征之歌》而伤之,再徵之,不至”,此实为隋室对王通之第一次徵召。《世家》所记“大业元年(605)一徵,又不至”,为第二次。“大业十年,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为第三次。大业“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徵,并不至”,为第四次。是共计亦为四次徵召而不赴。

《文中子世家》:“仁寿三年……文帝闻而伤之,再徵之,不至。……大业元年一徵,又不至。……大业十年,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徵,并不至。”

  《中说?事君篇》:“杨素使谓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弊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饘粥。弹琴著书,讲道劝义,自乐也。愿君侯正身以统天下,时和岁丰,则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

《文中子世家》“公卿不悦”一语,首先即指权臣杨素。按隋史,文帝晚年逐渐昏聩,晋王杨广与杨素密相勾结,构陷太子勇、蜀王秀,实质是杨素协助杨广夺取皇位继承权,进而夺取皇位。杨素等公卿不悦王通及其《十二策》,是自然的事。王通《东征之歌》“皇之不断”一语,直言对文帝之亲身观感,是对文帝不能决断并不能用贤所下之断语。次年仁寿四年(604),杨广伙同杨素谋杀文帝,杨广即皇位,是为炀帝。文帝不能明断,终于身死杨广之手,遂正如王通“皇之不断”之断言。《中说?事君篇》载:“或问杨素,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他。’”则是王通对杨素之亲身观感。由此以读《中说?天道篇》所载王通语:“悠悠素食者,天下皆是,王道从何而兴乎!”可知王通仁寿三年长安之行以后,由于切身的认识,对于昏暗无道的隋室君臣已完全不抱希望。这是了解王通从此隐居不仕、讲学传道的关键所在。

杨广当了皇帝后,作恶多端,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之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节探访雅歆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从其父高祖李渊手中夺得皇权,从此恩威并施,平息九州,戍边震敌,无人能及。 长安城...
    风起时的痕迹阅读 767评论 0 0
  • 第二期“青年员工成长计划”为期三天的培训告一阶段,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也正如商晓明商行长所说企业最好的福利...
    二组徐建国阅读 248评论 0 0
  • 校区:科学创想机器人和平校区 时间:周六9:00-10:00 学员:刘梓希 任教老师:杨玲 教学目标: 1.学习根...
    Happy00阅读 697评论 0 0
  • 玩微信,对于我来说不算是不务正业,现在觉得手机里只有微信都已经足够,有网络的话,连电话短信都可以省了。我有六百多好...
    一渡散文诗阅读 461评论 0 1
  • list 转换为 array, tolist() 如图所示: array 转换为 list 如图所示:
    AfterlifeYeah阅读 3,99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