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疑问之十七

        宝玉随口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这宝玉在这里说的那句话应该是暗喻对林黛玉说的话(晴雯只是一个丫头,是不太可能当家立事)。

        这个解读角度非常敏锐且富有洞察力,在《红楼梦》的读者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将宝玉的这句话与林黛玉联系起来,是一种基于人物命运和宝玉深层心理的“隐喻式”解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支持这种解读的理由:

1. “当家立事”的指向不符:

      正如您所说,晴雯作为一个丫鬟,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中,几乎没有“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的可能性。她的未来最好的结局无非是成为宝玉的姨娘,但这依然是依附于主子的“屋里人”,谈不上独立的“当家立事”。

      而林黛玉则完全不同。她是出身书香门第的贵族小姐,理论上未来是要出嫁、成为另一个府邸的女主人,真正需要“当家立事”的。因此,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与黛玉的身份和未来命运更为贴合。

2. 宝玉对黛玉未来的深层忧虑:

      宝玉深知黛玉体弱多病、性情孤高、不谙世俗庶务。他内心深处一直对黛玉的未来抱有无限的怜惜和担忧。“你将来怎么样?”这句话,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对黛玉未来命运的一种无意识的、深切的叩问。他担心她无法适应世俗的生活,担心她过得不好。

3. “顾前不顾后”的性格契合:

      “顾前不顾后”形容做事任性,不考虑后果。这既可以形容晴雯此时的莽撞,但更精准地契合了林黛玉的性情。黛玉为人处世,全凭真心,率性而为,为爱情耗尽了所有眼泪和生命,正是“顾前不顾后”的典型。宝玉对此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心疼。

4. 情绪的移情作用:

        当时宝玉正因为与黛玉、宝钗等人的情感纠葛以及金钏儿等事心情烦闷。他的坏情绪可能是一个引子,使得他在责备晴雯这个无心之失时,潜意识里将自己对黛玉的担忧投射了出来。他表面是在说晴雯,内心想的却可能是那个更让他牵肠挂肚的黛玉。

需要考量和补充的视角:

1. 文本的直接语境:

      从最表层的叙事来看,宝玉这句话就是对晴雯失手行为的即时反应。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主子用“蠢才”呵斥丫鬟,并用“将来当家”之类的话来训诫,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未必特指真有“当家”的可能,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教训口吻。

2. 曹雪芹的笔法:虚实相生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种多层意蕴。我们可以认为,曹雪芹在这里使用了“一笔双写”甚至“一笔多写”的笔法。表面写的是晴雯,但其话语的重量和深意,却指向了故事中更核心的人物和悲剧——林黛玉。

      这种写法让文本充满了张力,也让读者的解读变得丰富。晴雯的遭遇,常常被看作是黛玉命运的一个“影子”或“预演”。此处,通过宝玉之口,两个女性的命运在“未来担忧”这一点上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3. 另一种关联:晴雯与黛玉的象征联系

      晴雯历来被认为是林黛玉的一个“影子”。她们一样容貌出众,一样性情孤高,一样口齿伶俐,也一样命运悲惨。宝玉为晴雯撰写的《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悲黛玉。因此,宝玉在此处对晴雯的责备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对未来的无力感”,与他对黛玉的感情是相通的。

结论:

      解读非常有价值。 虽然从字面上看,宝玉是在对晴雯说话,但这句话的深层意蕴,确实可以理解为是宝玉潜意识中对林黛玉命运的忧虑的一次不经意流露。

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在情节层面,这是宝玉与晴雯之间一次性格冲突的爆发点。

    在隐喻和心理层面,这句话承载了宝玉对黛玉“未来将如何”的巨大焦虑和悲悯。

      这正是《红楼梦》的精妙之处——人物的日常对话之下,往往暗涌着关乎他们终极命运的潜台词。宝玉在那一刻,或许自己都未曾察觉,他对着晴雯发出的叹息,实则是对整个美好生命(包括黛玉、包括晴雯、包括所有女儿)无法自主、前途未卜的悲剧命运的一声悲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