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动力,根本上来自重力,是重力让我们得以跑起来。重力无处寻找,却无处不在,它正是自然的力量。跑步,想要跑得轻松、省力、不受伤,就要学会去顺应自然,顺应重力,与重力做朋友,利用好重力加速度,让自己更快向前跑。
缓震系列和支撑系列可以说是目前独霸大众跑鞋圈的两款。这个分类并非没有道理,它是根据脚型来分的:高足弓、内翻不足的脚型适合缓震系列,低足弓、内翻过度的脚型适合支撑系列。类似这样的跑鞋分类的文章,网上应该有很多,相信大家都看过,就不赘述了。
喜欢轻薄脚感的跑者,可以试试 Adidas Takumi Boost 的 ren 和 sen 系列。ren 又名「练」,sen 又名「战」,ren 的鞋底 boost 材料比 sen 多一些,坡差也略大一些,总体上都是很不错的轻便竞速跑鞋。Nike Streak 的脚感比较偏中性,很适合日常训练和比赛; Nike StreakLT 的坡差更小,鞋体轻薄,落地反馈较好。Skora Tempo 也很适合日常慢跑,它也是主打零坡差,相对于 Altra 的脚感会硬一些,落地反馈清爽利落。Mizuno Wave Ekiden 是日本著名箱根传驿接力赛的纪念系列,每年都会出新,它的坡差也几乎为零,竞速跑时脚感很赞。Asics Sortiemagic 是川内优辉穿过的战靴,也是坡差很小的竞速跑鞋。喜欢特别极简跑鞋的跑者,可以尝试 VIibram 五趾鞋和 Mizuno Universe ,鞋面和鞋底薄薄的一层,我会拿它们来做跑姿训练鞋,也可以用来做日常短距离慢跑,尽量不要跑太远的距离。另外,如果需要选择过渡跑鞋, Adidas Tempo Boost 、 Brooks Launch 等鞋款都可以参考选择。当你在看这些跑鞋的时候,仔细看它们鞋底前后的坡度差,其实都不会很大,而且基本上没有鞋底厚重的鞋款,即使它们其中一些并不是竞速鞋,只能称得上是极简跑鞋。所以,并不是所有竞速鞋都符合推荐条件。有些在跑马圈内很红的竞速跑鞋,鞋底的坡差也会达到 1cm 以上,其实并不利于「竞速」。最后画重点:不要选后跟过厚、前后坡度相差较大、鞋底很硬的跑鞋,它会让你在触地时,更易于后跟落地,很难用前掌自然落地。当然,假如你现在还有伤痛在身,又或者你的跑步技术、肌肉力量与弹性都非常薄弱,请你一定要谨慎「驾驶」,必要的时候还是先「拄着拐杖」,关键是:认真训练。
我们想要的,不仅是「可以跑」,更是「跑得好」。技术不是一件虚的事,它是实实在在的,是你展现出的每一个动作,你的大脑发出的每一个指令,你内心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每次长跑,虽然总时间很长,但是你的每一步时间很短,0.02 秒左右的触地时间,转瞬即逝。你的感知能力如此粗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你都无法准确判断自己在用脚掌的哪个部位落地。你的理性思考非常模糊,你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单纯跑步是永远无法修正或改善跑姿的。你的专注力已经不在线,你看着路旁的风景和美女出神,看着配速着急上火,想着跑完怎么发朋友圈,想着早些跑完回家吃饭,你的跑姿完全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你怎么期待自己越跑越好?这就是大多数人跑步的写照。跑姿的技术训练,不是你以为的,教你手怎么摆、脚怎么摆,也不是在跑步中去想着「我要怎么做」。它是一种专项训练,它不仅关乎动作标准,它的本质是知觉练习,还关乎感觉、感受、概念和理解。它需要反复的刻意练习,打磨你的感知,让你能够敏锐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需要你充分理解和掌握动作标准,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它需要你像对待跑量、力量那样,花专门的时间、精力来训练和精进它,需要你在跑步中用心专注地打磨它,将它融合在你的跑步中,并且持续保持下去。
人们认为,女性与男性有着身体结构和体能上的根本差距,她们无法完成长距离的跑步项目。并且,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里,成年女性是不被允许在公共场合流汗或跑步的。打破这一社会偏见的,正是罗伯塔·路易斯·吉布( Roberta Louis Gibb )。她的昵称是 Bobbi,所以你也会看到人们称她为 Bobbi Gibb 。她是第一位在马拉松赛道上跑完全程的女性跑者,她以 3 小时 21 分的成绩震惊了全世界。她用行动告诉人们:女性不仅能跑完马拉松,而且并不比男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