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七篇“述而篇”。
在上文品读了“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是雍也篇的最后一章,谈到了子贡向孔子文仁。
子贡说:“假若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又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那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是有仁德的人吗?”
从侧面来看是子贡在问问题,其实他是想借这个问题来看看自己是否具备“仁”的状态。
子贡是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个,富可敌国,像他问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他自己也在做的事情,随随便便就可以给他人送五谷,送粮食。
但他想从侧面问问孔子,这样的行为算不算是有“仁德”。
可是想帮助众人过得好,就并不是那么简单了,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并不是一时的口粮可以解决的。
孔子回答子贡说:“这样的人何止是仁人,可以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都不容易做到。”
后面又说道:“至于仁人嘛,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孔子并没有直面否定子贡,而拿尧、舜做比喻,并告诉他做一个仁者,并不是做慈善那样就可以达到的。
想做一个仁者,并不仅仅是帮助别人,给别人很多粮食,而是懂得从根本去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去引导他人,自己明白事理,让别人也能明白事理,就有点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一样。
接下来开始进入《论语》的第七篇“述而篇”。本篇共三十八章,主要较集中记录了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言行。
孔子对古代文化充满了敬仰和神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他对待古文化的原则。
很显然,这一传承原则与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孔子整理编撰了《春秋》《诗》《书》《礼》《乐》《易》等重要文献,在zhong国传统文化领域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而他事实上对传统文化在理论和认识观念上的开拓创新,也载入了思想文化史册。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总结同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至今都很有实践价值。
本篇还记述了孔子对富贵的认识观念。孔子并不笼统地排斥富贵,关键是富贵的获得必须合于道义,否则,就像他所表示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思考既体现了一贯的道德原则,也以“仁”为核心准则,并不偏颇。
接下来开始品读述而篇的第一章,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老彭:商朝贤大夫,据传他好述古事!
孔子说:“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学习的初始心态。
意思是说,我会把前人的东西综合起来,传递给大家,但不会去创作很多新的东西出来,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
很多人总是说原创原创,其实现在真正原创出来的事物比例少之又少。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一种创作,这些并不是,只是综合了出生以为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比如很多写论文的,只是为了完成目标,完成数量,而不是志在创作。
真正原创事物的标准并不是靠一两篇文章写出来的,再好一点也就达到创新的一种,把一个事物,一个知识重新的体现出来,这种方式就已经相当厉害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自己著作和教学思想的概括。
孔子喜好古代文献并且加以证信,他能够仔细观察人生百态,深切体悟人情世故,选择民间轶闻中符合人性伦理的部分加以整理。
通俗点来说,就是能在继承古代典籍的基础上先懂得古典的智慧、理解到位,然后再将文化思想更好地传承下去。
重新梳理实践,用新时代的概念进行传递,这便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了。
信而好古,孔子很相信古人的智慧,好古就是好学的意思,学习古人的知识。
像上课学习的,读书学习的,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
而与好古对立起来的就是妄作,妄作的意思就是,我根本不需要学习过去的经验,不需要学习其他人的案例,先做了再说,这样就是不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就是孔子私下把自己比作是老彭,老彭有人说是老子,也有人说就是彭祖,传说老彭活了八百多岁,学习了很多智慧,喜欢古人的知识。
但后来过于被神化,慢慢的没多少人愿意相信,就被后人淡忘了。
两大福利:
福利一,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