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亚洲的两个国家爆发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战争—著名的甲午战争。日军入侵朝鲜半岛,平壤成为了日军进攻的目标。在平壤战役一开始,清军士兵凭借一件令人生畏的武器,不断地喷射出密集的弹雨,撕扯日军士兵的身体。当日军的尸体一层层堆积在平壤城下时,蜷缩在掩体后的日本士兵,怎么也想不到这如恶魔般嗜血的武器,其发明初衷竟然是为了拯救生命。
日本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主要战术是集群冲锋,虽然这种战术被各个军事强国所推崇,但是如果遇到速射火力,这种战术就会成为对步兵的廉价消耗,迅速产生大量人员伤亡。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惨烈的战斗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由于疾病肆虐,非战斗减员也非常严重。在士兵们痛苦的呻吟之声中,一位善良的医生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发明一种高射速的武器,让一个士兵的火力密度顶上一个连,减少战场上士兵伤害的数量,这样就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脑回路清奇)。
19世纪中叶,一项革命性的军事成果完全改变了传统武器的设计思路,这就是金属壳定装弹。这种枪弹的设计,大大简化了步枪枪弹装填和发射的过程。这名医生马上将后装弹作为速射武器的首选弹药,同时创造性地把六根枪管并联装在一个旋转圆筒上,通过摇动手柄,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弹等动作,较完美的解决了持续发射的问题,世界上第一挺成功的多管式机枪就此诞生。这名善良的医生就是后来被誉为机枪之父的理查德加特林,所以这挺转轮机枪被叫做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虽然有着每分钟两百发的惊人射速,但最初几年竟然连一挺也没卖掉。因为在当时的军队中,很多军官保守的认为,进攻步兵的火力不过是决战的前奏,最终的取胜还是要靠人用刺刀和肉搏。这种速射武器违背了步兵大无畏的精神,而传统的军火制造商更是大肆贬低这种武器(抢了他们原来的生意),以至于很多人还发起了一场反对加特林机枪的运动。加特林机枪可谓是一个早产儿,在其问世之初,恪守教条的军官没有充分认识到机枪的价值,当时的军队根本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一挺机枪,军事思想也没有为其的诞生做好准备。无奈之下,加特林带着他的机枪到处参加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款卓越性能的机枪。有一次,100名步兵和一挺加特林机枪共同射击几百米外的靶子,步枪射手共射出枪弹721发,只有196发命中目标;而加特林机枪共发射枪弹246发,却有216发命中目标。反对加特林的军官异常震惊、默默无语,在战场上他们的步兵肯定不是这种机枪的对手。
好玩的是,加特林原本因为同情南方军队发明了加特林机枪,但在美国内战时,却只有北方军队的本杰明巴特勒将军购买了这种武器。1864年,在著名的弗吉尼亚七日会战中,攻占彼得堡的北方军凭借12挺加特林机枪和1.2万发枪弹大了南军,为攻取南军的大本营里士满铺平了道路。战斗中,加特林机枪表现出来的强大杀伤力,立刻得到了美国军方的青睐,于是从1866年开始,这种速射机枪正式列装美国陆军,并且服役长达40年之久。
此刻,太平洋彼岸的大清帝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威名远扬的加特林机枪很快便被引进中国,并冠以格林快炮的称号。中国人创造性的把加特林机枪安装在独轮车上,这样重达12万克重的机枪就可以在崎岖的道路上灵活行动。并且在1884年,金陵机械制造局开始仿制10管的加特林机枪,虽然一挺格林快炮的费用可以装备十几名清军士兵,但只要一两挺快炮就可以封锁住大量的区域,足以弥补平壤保卫战中清军数量的不足。
可是格林快炮的一个致命缺点在战斗中很快被暴露出来,这种枪必须通过转动手柄来保障射击,而战场形势万变,射手在战场上往往由于杀红了眼而不能自控,会发疯地把手柄转得越来越快,很容易造成卡壳或炸膛。
19世纪60年代,卷发烙铁在美国女士中间风靡起来,林林种种的美丽发型成为时尚的标志,它的发明者便是海勒姆马克沁,而卷发烙铁只不过是他众多成果中不起眼的一件。马克沁在电气方面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使爱迪生电气公司倍感压力,在1880年的纽约市政照明投标中,爱迪生想尽一切办法排挤掉了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并逼迫马克沁卖掉了自己的公司,离开了美国。少了一个如此强劲的竞争者,爱迪生对自己高明的手段赞叹不已,但他却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子。
踏上了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马科沁要重新开创一番事业。正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朋友告诉他,把你的化学和电学扔在一边吧,如果你想发大财的话,就发明一种让可以让欧洲人更容易自相残杀的武器。这番话对马克沁来说就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他立即着手研究高效的杀人武器。当时的欧洲军队已经开始装备加特林机枪弹,马克沁注意到这种机枪需要人力来完成循环设计的各个动作,可靠性很差,使用起来费力笨重。在军队考察时,马克沁发现士兵设计时,肩膀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种在军队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让他大喜过望,这不正是武器连续射击的理想动力嘛。利用后坐力,马克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武器,凭借火药气体压力让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从而实现了一扣扳机枪,枪弹喷涌的效果,他的火力密度相当于上百支步枪的威力。为了让机枪的持续射击时间长,马克沁专门研究了用于供弹的帆布子弹袋,最多可获得666发枪弹的持续射击能力(滑稽的子弹数),这是以往机枪完全无法比拟的。由于在射击时,枪管要承受近3000°的高温,马克沁又给枪管加装了一个装水的金属套筒来进行冷却。他原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实验,不料却走漏了消息,大批名流政要闻风而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快速灵活的运动,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观者无不目瞪口呆。在整个19世纪的战争中,胜利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射弹速度的快慢,相对于传统的单发步枪来说,马克沁机枪在发射时,就自动完成了装弹、击发、退壳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射速大大提高,这在战场上具有极高的战术价值。正在欧洲考察的李鸿章观看了马克沁机枪将一棵大树齐腰射断时,不禁连声说太快了;但在得知射击耗费的弹药价值30英镑时,又惊呼太贵了,不能使用。但另一个人在看完马克沁机枪的射击后却说,这才是真正的枪,其他都不配叫枪,这个人便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德国人最早领悟到这种机枪的军用价值,他们曾经把马克沁、加特林以及其他几种枪进行对比实验,单人操作的马克沁机枪射速要远远高于其他机枪,威廉二世甚至自掏腰包为步兵团购买了最初的一批马克沁机枪。
1908年,德国军工部开始对马克沁机枪进行改进,推出了著名的MG08马克沁重机枪。马克芯机枪展现出的如此惊人威力,却没有带来多少订单。一位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单枪弹就足以杀伤一人,与其使用机枪乱射一气,不如训练一批神枪手更有效,这种武器被当时的很多军事专家看成对弹药的极大浪费。尽管在欧洲备受冷落,但在同时期的殖民地战争中,马克沁机枪即将展现出了骇人的威力。1893年,英国在非洲与苏鲁士人的战争中,一支50余人的部队凭借四挺马克芯重机枪,竟然打退了5000多名苏鲁士兵的进攻,苏鲁士兵的伤亡率达到了95%,而其中3/4的伤亡都是由马克沁重机枪造成的。而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交战双方激烈的重机枪对射,更是让欧洲的军事专家们预感到这种武器将会对未来战争产生深远影响。1904年5月26日,日本第二集团军向荆州发起猛攻,俄军则是以威力巨大的马克沁重机枪不断扫射。当机枪每扫到一个地方,日军步兵便被齐刷刷地扫倒,呐喊声很快就被马克沁重机枪喷射出来子弹的呼啸声所替代,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日军便死伤4000余人。而随后的黑沟台会战中,被俄军包围的日军骑兵旅团秋山好古部及时改变战术,大规模使用机枪,把骁勇善战的俄国哥萨克骑兵打得尸横遍野。一名在战场的英军观察员感叹道:当战壕上架起机枪时,骑兵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步兵做饭。此场战役中,日军使用的正是法国著名的霍奇基斯气冷式重机枪。
气冷式重机枪就是利用空气进行自然冷却,枪管在制造时外面加有散热片,增加了枪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起到加快散热的目的。
马克沁重机枪在欧洲的一系列巡展时,许多武器专家开始研究自动机枪。但后续机枪的研制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必须绕开马克沁机枪申请的一系列专利。此时,法国霍奇基斯军械制造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挺气冷式自动武器,由于不能使用马克沁的水冷专利,该公司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类似唐纳斯甜甜圈形状的,铜质环形器冷散热器,并将其安放在发热最为剧烈的枪管后部。该枪使用8mm米乐贝尔步枪弹,24发金属弹板供弹,射速达到每分钟400发,这些设计成功的与马克沁机枪保持了差异,从而避免了侵权和法律诉讼。经过一番技术上和法律上的忙碌,霍奇基斯重机枪终于诞生了。这种自动武器一共只有38个零件,枪管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拆卸,很有利于维护,而且该枪还配有枪托,可以让射手抵肩射击。虽然霍奇基斯重机枪在火力密度方面略逊于马克沁重机枪,但其是枪身和三角架的结合,可谓稳如泰山。